中世纪的意大利 | 漫谈锡耶纳教堂黑白斑马条纹的起源

锡耶纳位于意大利中部,城市坐落于一系列的山脊上,地形北高南低,通过顺着山脊的道路可通往罗马、佛罗伦萨、圣吉米尼亚诺等城市。在整个12世纪,锡耶纳控制了托斯卡纳区的贸易通道。锡耶纳教堂(1215—1376年之后)坐落于城市偏西侧的小山上,虽不位于城市的中心,但借由地形的优势,教堂以其巨大的体量与高耸的钟塔俯瞰整个城市。

从城市的中心锡耶纳广场西侧,经由两条弯绕的小巷可到达锡耶纳教堂西侧主立面。虽然比奥尔维耶托(Orvieto)大教堂建造得早,但由于政治、传染病等因素,1377年建造完成时,锡耶纳大教堂的西立面反而以奥尔维耶托大教堂为范本。西立面由于教堂建造的时间跨度较大,也表现了时代风格的更迭,下半部分采用罗曼式上半部分采用哥特式风格。


两座教堂的室内外均有大量黑白大理石饰面,这种黑白条纹饰面常常被认为是罗曼式风格的特征之一,给予人们迷失与炫目的奇妙体验。本文将从意大利哥特式独立的文化知觉与砖石砌筑的物质技术两方面,寻求这种斑马条纹饰面起源的脉络。

1.斑马条纹饰面的知觉效果
①夸大表面,向条纹夸大宽度,垂直条纹夸大高度。
②吸引目光,同时也可作为隐藏,掩盖人们知觉上关注的事物。这种欺骗性强调视觉的感官体验,从而干扰了形式的清晰度。
黑白斑马条纹通常出现在罗马风建筑上,特别是在13世纪罗曼风格与哥特风格交叠的时代,这种条纹饰面常常被当做“意大利哥特”的特征。
欧洲的哥特式教堂热衷于追求强烈的垂直动势,而意大利人在建造他们的哥特式教堂时,或许出于古罗马传统给予的自尊,仍想保持古典的韵味,对比米兰大教堂的主立面与科隆大教堂的主立面,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米兰大教堂仍然保留古典神庙山墙的三角形构图。
而斑马条纹饰面所产生的知觉效果,破坏了哥特式的垂直性,转而强调其水平性特征,这种饰面的应用或许侧面反映了意大利人对古典文化追崇。

2.斑马条纹饰面的技术起源
有关意大利中世纪斑马条纹饰面的起源,主要有两种猜测,一种是早期罗马一种被称为 “opus vittatum ”的砖石砌筑技术,另一种是古罗马采用马赛克装饰的习俗,这种做法与早期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装饰表面处理有一定的渊源。
① “opus vittatum ”砖石砌筑技术。
这种技术采用砖和石的交替砌筑墙体,墙的内部通常用砖来填充。这种技术具有节省石材的优点,在优质石材稀缺或昂贵的地方,可以减少石材的用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②马赛克装饰的习俗。
这种传统使用彩色马赛克的装饰习俗,通过使用颜色来表达柱子的各个部分。除了装饰,早期马赛克也具有覆盖劣质的结构以及保护材料的作用。马赛克装饰的起源与早期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装饰表面处理有一定的渊源

建筑风格式样的变化,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交叠影响,文化、技术、新思潮等等这些因素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在此仅仅想提供有关黑白斑马条纹饰面起源与联系的一些脉络思路,而非就此得出明确的结论,毕竟中世纪的天空距离我们所在的此刻时光已逐渐远去了,而历史的趣味性或许更多在于神秘性以及人们对它的想象。
END
参考文献: 1. Ashley Paine,Striped effects.
2.若弗雷·H·巴克 《建筑设计方略——形式的分析》.
3.Ashley Paine,Botta’s Striped Historicism.
4.马可·布萨利,《理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