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科技的股掌之间

不论是不是对科技有所关注或研究,我们的生活都伴着科技发展不断在发生变化,带着源源不断的需求和无限的想象力,有人立在潮头所向披靡,岸边围观的人或无知,或疑虑,或鼓舞叫好,一路上卷起文化和经济等多种元素,形成浪潮势不可挡地向前冲去,而对于前方有什么在等着我们,好像并没有谁能够说得确切。

是要陈述什么严肃的个人观点和对未来的建议吗?那倒还做不到,毕竟我就是岸边那个无知的人类,对于科技界发生了什么都往往后知后觉,而上面一段话,是我脑海里对科技发展的一种模糊的感受。
从前阵子引发热议的“被算法困住的外卖员”,到最近马斯克开发布会展示其创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最新研究成果——脑部被植入芯片的赛博小猪,再到观影《攻壳机动队》,和一个《机器·人·艺术·时代》的展览,作为生而活在高科技发展世代的一粒小尘埃,对于这些所见所闻有一些碎碎念想要记录下来。

当某个商业模式,以“解决某一个需求”出发,借助技术和大数据追求“精益求精”,在提出想法的初期,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建立在理想化的设想之上,有谁不称赞先进和便利呢?但当这个机器越跑越快的时候,对速度和效率的追求越来越高,用户的口味也被喂养得理所应当,负责维护这个模式运转的工作人员,也开始不得不追赶数据的步伐。但机器和人之间的区别,便是人是有个体差异性的,人有情感、情绪,身体也不是一直铁打不动地正常运行,相同的,企业里,格子间中的工薪阶层,往往也被用一样的“标准和流程”要求,执行最理想化的投入产出公式。
企业追求发展,社会追求进步,而个人追求有价值和体面的生活,每一方都好像没错,但是捆绑到一起要朝前奔跑时就总会有个环节“出幺蛾子”,已经有很多文章探讨过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自带的“原罪”,以及其中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作为个体,可能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日渐麻木,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关注一下是否有人并不适应、需要理解和帮助吧。

比如对于不太熟悉科技的老一辈多一些同理心,或者想想我们是否要持续地被投喂一些“信息”,总是像吃垃圾食品一样被喂养地营养单一而臃肿肥胖。
在大数据“猜你喜欢”那种自以为是的聪明下,目光所及都在迎合我的口味,渐渐地被框进一个虚幻的结界里,有种做主人的同时又在被奴役的奇怪的感觉,当有不同的声音和画面出现时,有多少人能够开放地求同存异呢。

看完《攻壳机动队》(1995)的时候,若有所思又恍恍惚惚,无法形容自己的感受,作为被誉为上承《银翼杀手》又下启《黑客帝国》的作品,除了视觉上直观的“High tech low life”氛围,还有关于“自我”的想象,说不上完全看懂了这部作品,但也有一些联想,不久的将来,当脑机互联普遍推行,人类的意识可以独立于身体之外,并被移植到不同的载体,影片里的想象也有成真的可能。


如这部动画片的剧情设计,人的意识可以存在于无限的网络中,真实和虚构可以被组合起来一同植入脑内,塑造人的意识,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自我认知”也将难辨真假。
再“上纲上线”地延展一下,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也不可避免的会潜移默化地对我们的认知和判断造成影响,但明明我们所听所见的,都不一定就是真实。面对纷繁的嘈杂的各种意见,每一起事件都值得怀疑。

前两天去看《机器·人·艺术·时代》的展览时被吓得不轻,临近闭馆,又是工作日,几乎只剩下我一个游客~各种诡异的灯光,和角落里不知道会不会突然动起来的机器,让我犹豫着不敢走近,为了不浪费票价,我拉上了一位碰巧在巡场的大哥,请求他陪我看完了每一个装置(被大哥取笑了)。


大哥并不理解这些装置背后的“艺术和思想”,他的直观感受就是他们“太吵了“(被电和光操作着做出重复的“动作”),并向我描述了来到这里被”吓得做出各种反应“的游客。也许在他眼里,我们这些大惊小怪的游客比机器人本身有趣的多。

为什么会害怕呢?我不禁思索,如果机器人有了意识,我无法确定Ta算不算另一种“生命”,他们的行为和举动对我来说是“未知”但又“强大”的,因为Ta们可以克服人类的体能极限,而面对未知,“恐惧”就是我最直接的反应吧。
欢迎关注公众号
三五好友,读书观影闲聊
飞马和胶纸
“胸中藏有一把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