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就是夺自己的「冠」



官人说: 今天首席影评官发表的是影评人仙桃子的文章—《夺冠》。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意料之中的爆了!
目前,《夺冠》上映两天票房已经破亿。

作为国庆档率先开跑的一部影片,《夺冠》又燃又催泪,已成功点燃观众沉寂了大半年的情绪。
很多人在观影过程中,一边看一边哭,陈可辛导演确实是位深谙观众心理的鬼才。

陈可辛是为数不多能让电影的商业票房与艺术效果实现双赢的导演之一,虽然他执导过诸多类型、题材的电影,但「情感」一直是他作品中不变的脉络或落点,而这和他对生活敏锐的感知与捕捉密不可分。
对于体育赛事题材的电影,其实一些人担心整部电影会变成一场赛事剪辑,类似于纪录片。
但看完《夺冠》,这样的担心完全可以打消。陈可辛导演总能跳出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固有认知体系,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结构主题。

电影中,对于一些重大赛事,甚至是一些胜利的赛事,往往一笔带过。因为中国女排在哪些赛事上摘金 ,百度百科一查就能查到。
胜利,不完全是中国女排的高光时刻。关键是,怎么胜的?胜利背后的人经历了什么?
陈可辛导演不仅把目光对准赛场,还把镜头聚焦在每个人身上,这就让叙事有了依托、让共情有了依托。
银幕上的体育赛事,也许离我们很远。中国女排五连冠的时代,相信很多年轻的观众甚至还没出生。
但赛场上的人,离我们很近。陈可辛导演没有把他们刻画成离生活很远的运动员,而是把他们塑造成了一个个追梦的个体。

这也顺理成章的过渡到了个体选择和国家需要的问题上。
“为什么打球?”
为自己?还是为国家?
上一代人,也许更多的是为国家。
正如影片中郎平所说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内心还不够强大,我们不自信,太需要一个胜利了。”
那时候的一场体育赛事,能造成万人空巷的效果。那时候的一场胜利,能让人激动地去长安街敲锣。

那时候的中国女排团队是用蛮力在训练,是用命换取胜利。

然而,时代总是风云变幻。
一方面,欧美等国家已经开始用互联网、电脑技术等开展更为科学的训练,他们对中国女排队员的情况了如指掌,包括教练的情况。
另一方面,这个时代的年轻观众们好像不那么喜欢体育了。
其实,不是不喜欢,而是现在能够引人关注的东西、分散人精力的事物太多了。
多方面原因造成了中国女排的落寞。
这种落寞也在这一代女排队员的心里生长着。
为什么要打球?单纯是为给国家效力吗?

影片中,郎平问朱婷,“你为什么打球?”
朱婷说“为我爸妈!”
郎平:“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为了什么?”
朱婷:“成为你!”
郎平:“你,不用成为我。”
上一代女排运动员是苦过来的,他们更多的是为国家争取荣誉。
但现在时代变了,中国已强大到不依赖一场体育赛事的胜利为国人加油鼓劲。
这一代女排应该为自己打球!
只有为自己打球才能赢!
球场上,你的对手不只是对面的选手,还有曾经的自己。

影片中的朱婷就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一开始,她为了身在农村的父母打球,希望通过打球改变家人的生活条件;后来,她觉得应该成为朗平那样的人,或许只有成为偶像才是有意义的;再后来,她明白了,打球应该为自己,也只能为自己,只有为自己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陈可辛导演把国家荣誉与个体命运相结合,既能看到国家意志的强大影响力,也能看到个体的成长弧光。
有人怀念上个世纪的中国女排,觉得那才是中国女排最好的时光。

笔者不这么认为,看过《夺冠》之后,笔者觉得这才是中国女排最好的时候!现在的国人更加自信,我们不用把自信完全寄托在一场比赛的输赢上。事实证明,只有当我们足够自信的时候,才能够看到输赢背后更加重要的东西:热爱、勇气、团结......
就像片中所说的“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

人生短短数十载,就是要拼搏才对得起自己。
亲爱的女排姑娘们,感谢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