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喜欢作者,请关注:凌晨7点
我用2天时间读完了这本学术论著,完全放不下来。她说对了,我们之前真的想错了。这本书告诉了霍启刚和郭晶晶没有告诉你的方法。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作者:朱迪斯 哈里斯

“我希望我能够让抚养孩子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让家长压力小一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
-- 哈里斯
“《教养的迷思》是一部严肃的、具有原创性的科学著作。我预测该书将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 斯蒂芬 平克(哈佛大学荣誉心理学教授)
“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社会化不是价值帮助完成的。“
我相信,中国的父母看到这个判断跟当年美国的父母看到这个判断是一样的感觉。
这是谎话!
可是,我们冷静想一想,先不用说科学推理,先就冷静想想我们身边的例子,想想我们自己的成长。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成功的,是因为家长对我们有很好的养育吗?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还不够成功(这是书中大段讨论的),是因为我们的父母不够好吗?
显然,这不是正解。当年我们的父母有几个跟现在的父母一样给孩子做亲子阅读,那时候连书都很难买到,可是看看现在有多少80后成为改变中国的中坚力量。所以,从过去的历史证明,一个人的成功跟早年有没有亲子阅读或者说父母的养育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作者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去亲子阅读。只是我们这些花了很多时间做亲子阅读的父母要去接受一个现状,那就是亲子阅读的作用仅仅只会在孩子某个时间段,比如幼儿园,因为孩子还没有完全拥有自己的社会化;亲子阅读好不能推导出孩子未来一定阅读能力强或未来成功,这还需要孩子在7岁后步入自己的小社会后遇到一群很爱阅读且成功的同龄人。
所以,比起亲子阅读更重要的应该是给长大的孩子寻找好的社区和学校。这也是作者的观点。
所以,从作者的观点来看,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留在北京上海,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购买学区房,家长为了孩子可以站在更高的舞台上将孩子送到国外最好的私立学校去,这一切是非常理性且正确的。这些比小时候的亲子阅读更重要。
“独生子与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没有太大的差别。”
特别感谢作者这句话。
因为我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我的儿子大概率也会是独生子。中国的独生子会越来越多。
从我小时候开始,我就被各种大人说,独生子有多么不好。全社会都在说我们是被宠坏的小王子小公主。可是我是不是独生子不是我自己决定的,但是这种全民一致的论调一直让我觉得独生子不好。
这就跟作者说的一个问题一样。她说,如果一个孩子有问题,所有人就会认为是家长做的不好;如果孩子好,所有人就会觉得是家长好。
作者认为这是错误的!我也认为这是错误的!作者认为“不是好的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出好的孩子,而是好的孩子产生好的教养方式。”
孩子的成功与否是因为自己进入7岁后的小社会决定的,不是父母在家里的教育决定的。或者说,父母决定不了太多。
所以一个孩子会不会幸福和成功跟他是不是独生子没有关系!
不要再说,独生子容易自私这种毫无科学依据的论调了!我们见过相互扶持的兄弟姐妹,也见过相互撕逼的兄弟姐妹。请问孩子是想要一个跟自己撕逼的兄弟姐妹还是一个人呢?
作者一直强调,不要用自己的感觉来做判断。
“儿童,即使是学龄前儿童,也十分擅长从一个人格转换到另外一个人格。”
作者举了孩子过家家这件事情。
我们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都是超级演员。
我们成年人会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表现,有些地方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有些场合表现出各种冷漠。
孩子也会。
作者想要用这个例子来证明什么呢?就是证明,我们在家里看到的孩子跟孩子在他群体中的孩子会表现不同。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家表现特别棒,不见得在外面表现特别棒,除非他在外面的小社会特别棒。
作者特别提到英国伊顿公学的孩子。当年伊顿公学的那些贵族家庭的孩子从小不跟父母在一起,跟保姆在一起,所以他们小时候没有让我们听了砰然心动的伦敦音和亲子阅读(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保姆形象)。这些孩子在8岁被送到伊顿公学,从伊顿公学毕业后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绅士,说一口字正腔圆的伦敦音,学各种难的文科课程,同时进入英国的政界、商界等;他们品格也极好,都会为了保卫英国牺牲自己。
这个例子很好说明了,孩子所在的小社会塑造他们,而不是父母。这也很好解释了一个多年误区,就是父母的离异对孩子成长不好。作者认为这是不对的。“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命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教条。”这个教条就是来自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好像一个人的不幸追根溯源都是因为童年受到母亲的一种“虐待”,把一个人的失败归结于母亲完全是蠢话。“这些假设如同空中楼阁。” “小时候的悲惨经历不一定对个人产生持久的影响。”
“尽管母亲不能替代同伴,但有时候同伴可以替代母亲。”
“一位人类学家报告说:‘七岁左右的孩子开始逐渐离开父母,加入到同性别群体中。’”
这句话我把它看得很重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当年被各种高质量亲子关系宠坏的妈妈爸爸,要做好随时退出孩子主旋律的准备。那个曾经特别粘你崇拜你的孩子,在某一刻,这种感觉会消失,这是正常的,是好事。
如果这时候家长不放手,只会破坏亲子关系。就如作者说的,如果孩子想结交坏朋友,他一定会不让你知道他结交坏朋友。
作者也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美国人在很小的时候就生活在西藏。美国人不认为他是西藏人,西藏人不认为他是西藏人。“无论被接受,还是被排斥,他终将变成一个西藏人”,那个人后来成年后回到美国,娶了一个西藏人。
“儿童中期是孩子角色模式化的重要时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滑稽可笑的孩子变得更加滑稽可笑,聪明的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幽默和智力变成他们的专长了。”
我想,对于这个观点,没有太多的父母会不同意。
但是我们不见得都能处理的好孩子中期,因为是青春期。
“小孩子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犯错,就是拿成功的成年人来激励孩子。我也会。但是我知道没有用。我可能比一些家长更加清楚知道用成功的成人激励孩子是没有任何用的。可是,更糟糕的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激励”自己家的孩子,悲剧经常在发生。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自己从好的同伴中去寻找激励。
作者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工人阶级的人有4个女儿,他的工人朋友就嘲笑他,你生不出儿子。这个工人说,我的女儿将来会是医生。事实是,他的4个女儿2个是医生(在美国读完医学博士已经不是普通中产可以负担起的费用了),另外2个也极优秀。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报道,某个华裔家庭(一般家里有4个以上的孩子,最好还是同一个性别,比如我很喜欢的“虎妈”Amy Chuan)他们几个孩子都是冲破了天花板,成为白人世界里的佼佼者。
作者解释这种原因是,这些兄弟姐妹之间成为一个非常好的群体。他们可以不从外面去寻找群体,就如那个家里出了2个医生的工人家庭。
“你现在知道了为什么上私立学校的孩子功课比较好的原因了。这些学校的孩子背景都很相似:他们的父母都很重视教育,愿意在子女的教育上花钱。”
这个指美国,中国的情况会略有不同,但也只是略有不同。
虽然这是一种阶级固化的根源之一,但是我们不是都希望孩子成功,而不是跟坏群体鬼混,不是吗?
这是一本特别棒的书,如果你跟我一样认同作者,并且会真的花心思给孩子寻找一个好的群体,同时又不会在孩子长大后还缠着他。
同时,我们自己也需要反观自己,任何人都需要在一个好的群体,不是只有孩子,不是吗?
(如果觉得此文好,请分享给身边的父母~)

你可能还会喜欢
曾经的伪学霸,在回国后,一直尝试做更好的自己和培养更好的孩子。如果你也跟我一样,欢迎添加我的微信交流。

© 本文版权归 Andrew's Mum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