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矫情"之下的产物

既然因为一时伤感而说了这句话,就“矫情”到底把这句话的来龙去脉和一些想法讲清楚:
首先,这条广播想传递的内在逻辑的最好印证就是被“删掉”,而我相信这是一种必然结果,这种必然结果恰恰与人们失去言论自由的现实形成了相互映照。我认为这是讽刺的,甚至说极具喜剧色彩的。这种喜剧色彩,与这个事件——即野猪在中银大厦门口的水池游泳,而中银大厦又是在精英群聚的中环的核心区域——共享了同一种舞台。所以我从这张照片以及视频想到了言论自由,他们都是让人发笑的事物。
然后关于秋天和红旗,是因为秋天总是临近国庆。而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每到国庆,马路上都会插满红旗,基本演化成了我们城市的传统艺能。昨天开车的时候,我刚好在一条马路上看到在围挡区域内的路灯上作业的工人,他们顶着三十多度的高温和暴晒,在给这些光秃秃的金属杆子“张灯结彩”。我没有停车驻足,虽然我很想这么做,想和他们聊天,或者给他们递一点水和纸巾。这个画面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它唤起了我对这个城市历史的所有记忆:那些消失的城中村,消失的自然,干完活就消失的工人,为这些工人命运发声却消失的学生,他们仿佛伴随着秋天一同到来。我在发这条广播的时候内心是伤感的,既是因为秋天带来的色调,也是因为秋天暗喻着凋零和消逝。然而我生活的城市并没有多少落叶植物,因为这是个春城,四季常绿。常年感应不到四季的变换有时会对人的心境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就好像你本来就不需要四季一样,或许我们有一天也并不真的需要自由。
视频里围观群众用粤语说的一句话触动了我,“它们好像找不到游上来的路”。我认为被拍下的这张照片以及视频和这些载体在网路上传播的情景,是符合居伊德波所说的“奇观“的(德波的原文是spectacle,国内翻译大多数时候翻译为景观)。因为我学的专业和曾经做过的工作,我对城市的变化很感兴趣也很敏感,尤其是我出生的城市所历经的突变甚至说巨变。每个人都在顺应着这种发展的大潮流中前进,我当然明白保有美好希冀的人不愿意听到刺耳的话,而我也无意间用了某种很接近标语式的拉横幅式的表达方式来发了这条广播,而标语和横幅恰恰是我最反感和反对的。出于这种反对,才有了这段更详尽的文字。
最后,如果要说伤感之余,写下这条广播的冲动可能还是带有一种对主流、对必须正确这件事持有怀疑和审慎的态度,所以我的语气中带着唱反调的意味。也许是曾经读过《查理周刊》上面那些政治讽刺漫画带来的深远影响,让我时不时想要勾勒一下这个房间里的”大象“。它明明如此明显,如此重要,为何大家却总是视而不见。我们的生活还没有富足到足以认识生命财产和言论自由都是第一优先的公民基本权力这件事上吗?我们对被无情抹杀的生命感到悲伤和痛苦,却忽视与生俱来的嘴巴和舌头,让它们沦为宣传机器的重复工具,或是只用来吃饭。毕竟接吻和唱歌,可能很快也不被允许了。
写下这段话和发这条广播的时候,我都是感到恐惧的。我害怕我说了什么不谨慎的话,或者什么”不正确“的话。自我审查已经被规训到我的脑海中,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但我还是想说,因为我想从噩梦里醒来。
林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佪句-70 (2人喜欢)
- 佪句-71 (2人喜欢)
- 佪句-72 (6人喜欢)
- Dans le Sable(Loren Rush) (1人喜欢)
- 木头是树林余留的星火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57.1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28篇内容 · 873.3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76篇内容 · 22.1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35篇内容 · 21.8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23.8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53篇内容 · 227.0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22篇内容 · 30.5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830篇内容 · 148.2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