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小组作业中的效率最大化
如何实现小组作业中的效率最大化
哥每次做小组作业的时候都会异常头痛,总会有职业酱油党(从来不做)和间歇性酱油党(近期无时间做)出现。往往是百分之20的人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任务。但有时候换个角度也会发现,或许从效率上考虑,这样的分配又是更为合理的。
就像这次的传播史作业,在45个人中随机抽10个上台讲述。也就是说,其实10份PPT就够了,每个人都要交的那份书面作业是很好应付的——特别是在搜索引擎如此强大的今天。 从应付作业的角度来看——理想的状况是:由最擅长的几个人做出10份来,编好号码,分发给每一个人。上台的时候,每个人按序顺序念出PPT上的内容既可——比如说第5个上台的就讲5号PPT。从应付作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确实能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老师不采用分组的初衷在于避免偷懒——但45个人之间整合到位的话,效果甚至比分组更好(从逃避作业的角度)。
小组作业中的情况就更显复杂:总是有人会抱怨其它组员不做事,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忙。 其实小组作业中理想的模式是:一群很擅长做作业的人在一起达成协议,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那份作业,比如A对平面和文字有感觉就做杂志编辑的,B对拍片比较感兴趣就做纪录片。C擅长剪片的话大可以负责后期制作。这样的一个团队效率和成绩都会是十分不错的。至于那些对做作业比较没兴趣或者不擅长的人将组合成另外的小组,其得到的成绩也会是非常真实的。
上述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实际情况要复杂很多,沟通是一个方面,不同的作业工作量也是很不一样的。其实对作业的不同态度和个人的重心是有关的——大致可以做下述归类:
考研,公务员——需要时间备考。对成绩要求不高,一般是过了就好。有酱油党倾向。
出国 不但要备考,申请学校往往也有GPA的要求。对时间和成绩都有较高要求
奖学金 对成绩要求高,往往对作业很认真,勤奋
作业控 把完成的过程看作是自己的提高过程
普通群众 对作业态度一般 得过且过
酱油党 对作业完全无兴趣,往往是只挂名,不干活
这样的需求分配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市场,我们目前的大部分作业是需要小组完成的,而这些作业实际上往往只需要少数几个人实际上也往往是由少数几个人来完成的。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优秀的小组作业其实是有市场需求的——来自于对GPA和奖学金有追求的同学。特别是有GPA压力的部分,他们由于同时要准备考试,时间和精力会显得不足。奖学金的争夺者现实中虽然也很勤奋,但并不能保证他们对于每份作业都很擅长——一个较高的成绩是争夺奖学金的有力砝码。
这个时候他们就有了与每个作业潜在的优秀制作者合作的可能,而货币往往能够更直接和有效的产生良好的沟通。而如果老师能够对作业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甚至与挂科联系起来的话,普通群众和酱油党也会加入到付费服务的行列中来。
这么做其实是符合全球化背景下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的——备考的腾出了时间,得到了不错的成绩优异的GPA,过去被抱怨只挂名不做事的酱油党们继续打酱油也需要付出一些经济上的代价,这样或许能够激励他们去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作业制作者,或者去做其它自己更擅长的事情获得利益来弥补作业的支出。而对于那些 “老黄牛”们来说,收获的不再只是老师的赞誉,还有实实在在的利益,抱怨自然也会少很多,能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而且教师将掌握这个循环的调控权,价格的波动将极大程度上受控于任课教师的作业要求和严厉程度。这其中其实也存在相当大的寻租空间,如果行贿的费用小于购买优秀作业的费用的话,这个循环系统就会失灵。但鉴于优秀的作业制作者与调控者拥有更好的关系(受喜爱)更强烈的影响动机(盈利)更集中的财力(利润)。所以调控的方向更有可能是更严格而非更宽松。
这样的一个循环怎么看都像是一个正向激励的典范,每个人可以选择做自己做需要,最喜欢的事情。 这样会使传统的评价体系失灵吗?新的模式当然会造成一些冲击,但无数的例子已经证明了传统的评价体系甚至是教育体系都是有问题的,这样一个新的模式看起来并没有将以前的弊端放大,只是让它们暴露的更彻底罢了,但带来的好处则完全是可以预见到的。如此好的构想欠缺的其实只是一个合适的交易平台,SO,我们创业吧。
哥每次做小组作业的时候都会异常头痛,总会有职业酱油党(从来不做)和间歇性酱油党(近期无时间做)出现。往往是百分之20的人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任务。但有时候换个角度也会发现,或许从效率上考虑,这样的分配又是更为合理的。
就像这次的传播史作业,在45个人中随机抽10个上台讲述。也就是说,其实10份PPT就够了,每个人都要交的那份书面作业是很好应付的——特别是在搜索引擎如此强大的今天。 从应付作业的角度来看——理想的状况是:由最擅长的几个人做出10份来,编好号码,分发给每一个人。上台的时候,每个人按序顺序念出PPT上的内容既可——比如说第5个上台的就讲5号PPT。从应付作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确实能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老师不采用分组的初衷在于避免偷懒——但45个人之间整合到位的话,效果甚至比分组更好(从逃避作业的角度)。
小组作业中的情况就更显复杂:总是有人会抱怨其它组员不做事,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忙。 其实小组作业中理想的模式是:一群很擅长做作业的人在一起达成协议,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那份作业,比如A对平面和文字有感觉就做杂志编辑的,B对拍片比较感兴趣就做纪录片。C擅长剪片的话大可以负责后期制作。这样的一个团队效率和成绩都会是十分不错的。至于那些对做作业比较没兴趣或者不擅长的人将组合成另外的小组,其得到的成绩也会是非常真实的。
上述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实际情况要复杂很多,沟通是一个方面,不同的作业工作量也是很不一样的。其实对作业的不同态度和个人的重心是有关的——大致可以做下述归类:
考研,公务员——需要时间备考。对成绩要求不高,一般是过了就好。有酱油党倾向。
出国 不但要备考,申请学校往往也有GPA的要求。对时间和成绩都有较高要求
奖学金 对成绩要求高,往往对作业很认真,勤奋
作业控 把完成的过程看作是自己的提高过程
普通群众 对作业态度一般 得过且过
酱油党 对作业完全无兴趣,往往是只挂名,不干活
这样的需求分配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市场,我们目前的大部分作业是需要小组完成的,而这些作业实际上往往只需要少数几个人实际上也往往是由少数几个人来完成的。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优秀的小组作业其实是有市场需求的——来自于对GPA和奖学金有追求的同学。特别是有GPA压力的部分,他们由于同时要准备考试,时间和精力会显得不足。奖学金的争夺者现实中虽然也很勤奋,但并不能保证他们对于每份作业都很擅长——一个较高的成绩是争夺奖学金的有力砝码。
这个时候他们就有了与每个作业潜在的优秀制作者合作的可能,而货币往往能够更直接和有效的产生良好的沟通。而如果老师能够对作业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甚至与挂科联系起来的话,普通群众和酱油党也会加入到付费服务的行列中来。
这么做其实是符合全球化背景下专业化分工的大趋势的——备考的腾出了时间,得到了不错的成绩优异的GPA,过去被抱怨只挂名不做事的酱油党们继续打酱油也需要付出一些经济上的代价,这样或许能够激励他们去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作业制作者,或者去做其它自己更擅长的事情获得利益来弥补作业的支出。而对于那些 “老黄牛”们来说,收获的不再只是老师的赞誉,还有实实在在的利益,抱怨自然也会少很多,能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而且教师将掌握这个循环的调控权,价格的波动将极大程度上受控于任课教师的作业要求和严厉程度。这其中其实也存在相当大的寻租空间,如果行贿的费用小于购买优秀作业的费用的话,这个循环系统就会失灵。但鉴于优秀的作业制作者与调控者拥有更好的关系(受喜爱)更强烈的影响动机(盈利)更集中的财力(利润)。所以调控的方向更有可能是更严格而非更宽松。
这样的一个循环怎么看都像是一个正向激励的典范,每个人可以选择做自己做需要,最喜欢的事情。 这样会使传统的评价体系失灵吗?新的模式当然会造成一些冲击,但无数的例子已经证明了传统的评价体系甚至是教育体系都是有问题的,这样一个新的模式看起来并没有将以前的弊端放大,只是让它们暴露的更彻底罢了,但带来的好处则完全是可以预见到的。如此好的构想欠缺的其实只是一个合适的交易平台,SO,我们创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