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情商者讲道理,高情商者懂共情

大家好,我是老李。
今天我们来聊聊沟通。

我所见识到的共情高手
老李我经常去的一家健身房常年频繁更换销售,唯独有个看上去年纪不大的女销售一直留在那里,于是我便默默地注意起那位“铁打”的女孩。
我发现她总是浅笑盈盈地站在接待区和健身区的中间地带,并不像其他销售一样一看到有来上体验课的新人就热情地围上去,更像是默默地等待客人去找她。
有一次,我正巧在靠近接待区的位置练器械,听到另一个销售在低声跟她抱怨。
另一个销售说自己带了一名女顾客把整个健身房都参观遍了,介绍得不能更详尽。可女顾客始终犹犹豫豫,说到买课眼神就不跟她交换了。
说完便用嘴朝接待区的圆桌喏了喏,顺着她红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个正皱着眉头看健身房手册的中年女子。
“铁打”女孩径直朝那走去,等她再回来的时候,就带着女顾客来签单了,不一会我就听到支付宝收款2万元的提示音。
我看到了另一个销售惊呆的表情,似乎在用眼神问她怎么办到的。
我竖起耳朵,听见她说就问了那个女顾客“你先生有没有表示你瘦一点更好看?”,客人就瞬间打开了话匣子。
她同事又问要是她老公在场呢?她说还是这么问,不过要夸一夸她老公那么关心自己太太的身体健康,一看就是很疼老婆的好男人。
她同事似乎还不死心,问要是男的不吃这套要退钱呢?
她说,这个时候要单独告诉男人,如果这样做的话会让老婆觉得自己的老公不仅嫌弃自己的身材,还不舍得为自己花钱,一定会很伤心的。
你看,这招“打入敌人内部”用得多么恰到好处!瞬间就击中了客户的痛点。
最近一次去健身的时候,我发现她已经是门店店长了。
知名管理专家南勇在他的《共情沟通》里说,越懂共情,越善于突破距离感。

讲赢了道理,讲输了感情
知乎曾经评选出一份“最令人讨厌的沟通方式 ”榜单,“讲道理 ”名列前茅。
微博上曾经有一个话题——”哪个瞬间让你决定分手“。有个女孩在下面留言,说自己因为工作失误,遭到了同事的集体排斥。
她打电话向男友倾诉这一天的凄惨遭遇。却引来男友一顿数落:“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你做事不太妥·····”
她反驳:“可我已经道歉了啊?”
“不,这是职场,你这态度就不太好。而且听你语气,我觉得你情绪很激动······”
不等男友啰嗦完,女孩便把电话挂了。然后发了一条微信给他:你比他们更让我寒心。
我们身边多多少少会有这样的人:总爱以教导者自居,无论你有什么样的遭遇,他们都不先来关心你的感受,而是搬出一大堆大道理,让你原本想说的话,瞬间咽回肚子里。
就像这个女孩也许在处理工作的问题上的确做错了,但她此刻对于安慰的需求远远大于知晓对错。
能够让彼此的情绪和心态建立某种“连接”,能够理解彼此认知上的偏差,尽量通过感同身受表达出对方的情绪、心情和观点,建立沟通的桥梁,这样一来你说出来的话,对方也能够真诚的接纳。对错要论,但要放在共情后面。

要想平等对话,先得平等思考
大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男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进了不错的企业,项目提成高福利好,是我们眼中妥妥的人生赢家。
照理说,以他的资历混个几年怎么也是个小领导了吧?可偏偏每次上级领导走了,上面就又派一个空降兵来,这让他很不是滋味。
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聊起这事,有为他愤愤不平的,有向他推荐猎头的。
这时,当年他寝室的上铺兄弟突然来了句:“要是你向你的客户推销一个很棒的产品,可客户告诉你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孩子,企业运作很顺利,投资项目都很成功,实在想不出这个产品能帮到他什么。你会怎么说?”
“人生赢家”立马就回道:“当然是继续挑产品的优点说啊!”
上铺兄弟反问:”为什么不说说你对他老了以后谁来照顾他的的问题十分担忧呢?“
卡尔·罗杰斯说:“无条件的允许别人拥有自身的情绪和情感,而且发现这些情绪情感对他自己的意义。“无条件的接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敞开,彼此真诚的前提条件。每个人都会认真地思考自己的感觉和别人的反应,只有在感觉到安全时才会进行更深的交流。

用共情去打开心扉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共情”,就是咨询师在与客户诊疗的过程中,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情绪、理解他的遭遇,只有这样才能感同身受,增加客户的信任度,令其敞开心扉。诊疗过程尚且如此,更何况亲密的夫妻或情侣关系。
所谓共情,就是你快乐,我能懂,你悲伤;我能察觉,并及时做出反应:宽慰情绪,理解感受 。
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够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对方信任你,愿意和你说秘密的事,讲述他的情感、烦恼、疑惑、思考 。因为你能够理解他们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所以对方也愿意去找你诉说倾听。
丹麦著名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在作品《共情沟通》中总结了三条锻炼共情力的建议——
建议一 : 倾听,就是有限的信息和沉默,如果我们想让话题深入,最重要的就是放慢节奏,一次解决一件事情就好,能否对问题深入沟通才是关键 。
控制节奏,记得在对话中随时暂停。不要让对方喋喋不休的言语对你造成过度的刺激,因为这可能会使你陷入自顾不暇的窘境。你可以事先斟酌好几句话,以备在需要放缓对话节奏时说出来。
建议二 : 复述,复述是个简便易行的方法,但往往能带来不俗的效果 。
复述带来的诸多好处之一,就是能够降低我们日常习惯的对话节奏,给倾听者和倾诉者创造协调同步的机会。
在复述之后,你可以通过这个问题来向对方确认一下:“我是不是说到了重点,或是遗漏了什么?”
复述可能听起来易如反掌,但能够真正做到却绝不简单,需要你反复练习巩固 。大部分人易犯的问题是在倾诉自己的话的时候滔滔不绝,完全不给倾听者复述和思考的机会,这样别人会很难准确记起他们到底说了什么。
建议三 : 同情,我们练习同情的目的是确认对方的感受,并告知他们我们感同身受 。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话来表达:“这对你来说可能着实不容易 。”我们通过发挥想象力想象对方的实际情况,尽管可能有时猜得不准,但对方往往会对你主动理解他们处境的行为表示感动,这会激发他们展示更多关于自己信息的想法。
我们可以尝试与对方产生情感共鸣 。表达同情的要点并不在于你说什么话,而在于运用好面部表情和说话语调。你的声音和面部表情可以跟随对方的情绪同步变化,只有这样对方才能真正感觉到你理解了他们的心境。
最终,你会发现共情比讲道理更得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