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误入”他人世界的经历
初中时(2009年)同学去卖班里不要的书本,卖钱做班费,废纸堆里捡到一本日记,顺手给了我。
翻开那本日记,日记时间是1995年,那时我还没出生。这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女学霸,写日记的人是95年正在上高二的一位农村女孩。高中之前一直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家境在农村中相对殷实,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学习成绩连年保持年级第一。
而到城市里上高中之后,深感周围同学家境富裕,而自己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好像也不尽如人意。
考了班级第八名,她视为一生的耻辱。一整天无心学习,沉浸在失败的痛苦里。
九十年代流行集邮,她看同学的邮票一般都不要,便留了一个小纸条撕了同学信件上的邮票收藏。不料正遇上城市傲娇女,课间当众说她穷到撕别人邮票。她在日记中详尽写了那女生的尖酸刻薄,并把一切原因归结为出身。可恨自己不是城市的孩子,为什么要出生在农村。
她是自视清高的,日记中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她也是很努力的,寒暑假都会预习所有课本,数学的习题在假期都已做了一遍。
终于,她考到了全班第二名。第一名不知姓名,只知是孙同学,是一直考第一的男生。她把这位孙同学当做假想敌,每天都要励志超过孙同学,一定要考第一。她的心又焦灼又疲惫。
她的英文水平应很高,她那时为练习英语,日记是一篇中文,一篇英文。英语都是长篇,她很注意语法,偶有改动。
青春里自然也有迷茫与说不清的伤感,1995年,时代的大潮已经浩浩荡荡。她写:可悲呵,跨世纪的中国青年!
十一年前我看了那本日记,很快那日记又被我同学当废纸扔掉。但我记住了她的名字。独立自强的少女,虽然敏感的内心总有痛苦,她会有精彩人生的。
那天我路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看到一位教授的简介。是她的名字!!我有预感一定是她!因为她的名字比较少见不容易重名。那时我的心狂跳起来。我愿意相信这位教授就是当年写那本日记的少女,她走出了山东农村,扎根于更广阔的天地,做她最钟爱的外语事业。
如果真的是这样,我这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由衷为她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