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合适?
有一种人,就是一旦开始恋爱,就开始不断审视对方,是不是合适,如果在相处过程中发现对方的某个特质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那么自己就开始琢磨着是否应当及时止损,结束这段关系,去寻找其他更合适的人。我就是这样的人。三段恋爱关系都是因为发现对方身上某几个让我不那么舒服的地方,然后迅速的结束,企图以后会遇到更合适的人。现在的一些自媒体也在鼓励人们这样做,告诉大家一定要找到合适的,不要将就。我一直在思考,到达什么程度的契合才能算“合适”?是不是学历、家境、收入、工作类型、消费观、生活习惯、业余爱好等等等方面都契合,才能算合适呢?随着私人生活的不断丰富,社会风气也在鼓励人们保持个性,出现各种形式甚至是奇奇怪怪的业余爱好、生活方式,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差异化也在不断加大,寻找到各方面契合的人的几率也在逐渐降低。那么我们是不是应当放弃继续寻找,转而坚持自己一个人的生活呢?
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想清楚。但是我知道,当面对一个喜欢的人的时候,我还是有冲动,想要和他一起走一段路,不论这段路有多长。
也许我会一直寻找下去,遇到喜欢的人、恋爱、发现不合适的点、分手,遇到喜欢的人、恋爱、发现不合适的点、分手,不断地循环往复下去。他们身上有我喜爱的闪光点,比如幽默、乐观、努力、聪明,但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不能接受的地方,有的大男子主义,有的小气,有的原生家庭不和谐,有的宗教信仰不合,有的工作太忙,等等等,最后结论就是他们都不适合我。我想要找合适的人,然后将自己不能接受的点都集合起来,剔除出去,发现我好像找的并不是所谓的“合适”的人,而是一个完美的人,而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当我们在讨论“合适”或者“不合适”的时候,其实心里偷偷将概念换成了“完美”,偷换了概念却不自知。
在恰好的时间遇到恰好的人是需要运气的。我时常想,如果三个前男友的顺序调换一下,先遇到了M和S,最后遇上了老白,可能我就和老白结婚了。只有经历了不同的人,才知道原来曾经以为的那个不合适的人,其实才是最合适的,那些自己曾经认为的不合适的点,现在看来简直不足一提。那种心灵相通,对方不需多言,一个眼神就能领会对方的默契,那种不论未来有多难,我都不害怕,因为有他在后面做坚实的后盾的安心,可以给我这些的人,在错过老白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而当时我却把这些看作微不足道的东西,仅仅因为原生家庭的缺陷和父母的反对,就在小本本上给了他一个狠狠的减分项。我以为没有了老白,还有会比他更合适我的人,我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再相继换了两个男朋友之后,才发现,并不存在那个完完全全适合我的人,或者存在但是我碰到的几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我最看重的品质,并不是那么容易就会遇见,错过了一个人,可能真的就错过了,下一个可能是5年、10年之后。
因为害怕孤单,或者为了抵御未来生活的风险,选择一个人一起走下去,可能最好的选择是找一个在自己最看重的点上可以达到“合适”状态的人,至于其他可能并不太舒服的地方,选择包容他,接受他的不完美。而这个自己最看重的点是什么,最吸引我的点是什么,在三段恋爱之前,我是完全不自知的,曾经以为自己最看重的是学历、是丰富的人生阅历、是物质上的安全感,后来发现并不是,而现在的我最看重的是责任感、坚韧不拔的毅力、宽广的气度和胸襟,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至于学历、年龄、生活经历、收入、原生家庭、宗教信仰已经不再是我纠结的点了。绝对不能接受的缺点是家暴、赌博、酗酒、小心眼、特别小气,除此之外的其他小缺点,我可以选择接受。比起遇到那个百分百“合适”的人,能够包容对方、理解对方、接纳对方的小缺点,这样的“爱”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可是大多数人都寄希望于“不期而遇”的好运气,而忽略了自己是不是具备爱的能力,包容对方和理解对方的能力。
如同Eason的歌词里唱的,“流浪几张双人床,换过几次信仰,才让戒指义无反顾的交换”。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一直在流浪,一直在寻觅,一直在遇见心仪对象的欢心和幻象破灭中循环往复。有的人选择一直流浪,有的人在流浪中看懂了自己,看清了生活,甘愿接受一个不完美的人相伴走完后面的人生,有的选择一个人生活,少了一些陪伴的快乐,但是也少了很多烦恼。不论走哪条路,希望都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