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4岁的孩子,就这样没了。超级早教师这样说
14岁武汉初中生自杀的新闻出来,让我揪心了好几天。
原因是孩子因为在学校玩扑克,被老师叫来家长。

从流出的监控视频看,这位母亲见到孩子后很快就动了怒,先是语气激动地说了什么,然后扇了孩子耳光,期间还有推搡、用手锁住孩子的脖子。

之后一位疑似教师模样的大人劝走了这位母亲,留下男孩继续背对着走廊围栏,低头、沉默。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就在二人转身大约两分钟后,男孩忽然爬上围栏,纵身一跃……再无挽回的余地。
一个14岁的孩子,就这样没了。
而毫无疑问,最痛心的,是那位失去孩子的母亲。
14年的养育,没有人比当妈的更清楚那些日日夜夜的操心和劳累。
这件事情再一次引起网友热议:
观点1:指责母亲踏碎了孩子的自尊:

观点2:质疑学校、老师大题小做:不就玩个扑克吗,至于请家长吗?

观点3: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

事件的前因后果,我们并不清楚,无奈和担忧,才是我此时此刻让我心情复杂的原因。
事件发生后,不少人把指责的矛头对准了妈妈,认为她是让孩子跳下去的始作俑者。
或许是因为母亲的激烈言行,打了孩子,才让这个孩子做出那样举动的。


相信每一个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学习好,可是,有的孩子偏偏和自己所愿相悖,那种绝望、难过和痛彻心扉,只有经历过那样情况的家长才能体会到。
也许是妈妈忘记了,为了颜面“恼羞成怒”也好、恨铁不成钢也罢,青春期的孩子得不到“同频”共情的理解,在校园人群中被掌掴没有受到尊重,“记仇”、“反抗”就会成为悲剧的起因,行为过激的最终力量。
如果她知道自己教训一下孩子,孩子会飞身而下,那么我相信,她绝不会在走廊里打孩子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母亲更爱自己的孩子,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谁说不是对爱他的人最大的伤害呢!
怎样才能让现在的孩子心理强大一点呢?
怎样做能让他们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用最过激的方式来处理?
1、保持自信,不自我怀疑
长相、家境、基因、资源环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相同”也“不同”。人与人,因为不同,才有了各自的特点,不用过于迎合别人。客观认识自己,不自我怀疑,保持自己棱角、自信,保持自己的与众不同,才是自己最大的特色。
2、凡事都有两面性,多角度考虑事情
为什么家长都不愿孩子多玩手机?手机没有一点好处吗?
坏处:伤眼(容易造成近视)、影响孩子自制力、影响正常社交、易引发儿童抑郁……
好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沟通方便、休闲娱乐……
凡事都有两面性,建立“客观认知”,比单一的讲道理更有效。
3、提高逆商,增强意志力
从小目标开始,逐步完成,不断增强信心,提高自身意志力,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忍耐自强、坚持不放弃。只有自身意志力、抗挫能力提高,一个人的内心才能变得强大。
青少年内心脆弱,跳楼、跳桥等自杀事件已经不是个例,再多的文章、再多的批判已经于事无补。
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人父、为人母时,除了学习上,能多陪伴孩子,更多要注重帮助孩子识别情绪以及情绪的处理,提升逆商、提升抗挫力,从而获得心理精神层面的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