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疚的英雄
黛安•阿勃斯说:“大多数的人都在惧怕将来受到什么创伤,而畸形人与生俱来就带着创伤,他们已经通过了生命的考验。他们就像神话里的英雄。”
世上还有另一种精神巨人,他们是心怀罪疚而不断忏悔的英雄。他们曾经人生糟糕,陷入精神的黑洞中无助的嘶吼;没有被世间善待过,就算想再温柔的对待世人也错误重重;陷入重复命运的泥潭中挣扎,弱小的双手以为抓住就能拥有,却是抓得越紧流失得更快,一切都显得那么无能为力。最能够理解心灵本质的便是从这些苦难之中把自己救回来之人,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强烈的情绪之中发现自己的意志,在选择逃避到幻想的自我世界与面对残忍的现实时选择了承受真相的痛苦;他们为自己的过失悔悟,选择不在自欺欺人,剖开自己层层心灵防御看见自己最本质的样子,可能是脆弱、龌蹉、肮脏,不过都是最真实的样子,他们便拥有了理解人性中最坏一面的能力,也学会了如何用好的一面待人。
我认为自卑与罪疚是自然界送给人类最好的礼物,身体缺陷产生的自卑可以靠在思想上伟大,取得巨大成就,训练体魄而得到弥补。卡伦•霍尼说:“上天没有给我美貌但这能使我聪明。” 事实证明她做到了; 李小龙,高度近视,扁平足,长短腿,慢性鼻炎,睾wan缺失,却成了一代武术宗师。人类的所有发明都是在弥补人类的缺陷,人没有夜视能力没有强大的明暗调节能力所以需要灯,没有能适应四季变化的皮肤和变温系统所以需要衣服,人类的胃属于果食动物的胃,所以我们需要烹饪来吃各种食物……自卑是弥补缺陷的必要情感,它是走向升华与卓越的原动力。
无论是电台选秀节目,还是传统销售工作中总是会把自信和开朗作为优秀的准备,常把自卑与丑陋和低人一等联系在一起,我认为这是肤浅的。自卑感本无错,错在是人们在应对自己自卑感的方式!因长相或体型自卑的人不选择合理饮食,锻炼身体,反而去嫉妒相貌端正,身材苗条的人,也许他只是随口一句:“锻炼怎么好看有啥用,而我却可以随心所欲想吃吃,想懒惰就懒惰。”但可以明确的看出他的态度是选择最简单的办法去逃避自卑感,也不难推断出他对待其它令人焦虑的问题上也会选择自欺欺人和逃避。
第二种是把自卑当做是了糟糕人生的合理借口,他们会把自己的失败人生归结为曾经不幸的遭遇,比如家庭中父母关系紧张,对他又打又骂造成了他自卑的心理,他觉得自己爱情得不幸来源于自卑,工作不敢与人交流来源于自己的自卑,一步错,步步错,才有了他现在糟糕的人生。他所不能看见的是他在利用自卑给不愿意社交当做借口。他对待问题的方式是推卸责任!跟这种人打交道是困难的,他们随时可以用抑郁来为自己对人犯下的过错找借口,也可能会说自己身体不好所以不能完成工作,考虑不到对方感受,相反他会得理不饶人,在任何细小的错误上对人紧逼。
第三种对待自卑和罪疚的方式相当特别,他越自卑越感受自己对人待事谦卑,越感受到努力的使自己变得优秀,而他要的只是感觉而已,他很少付出行动,相反遇到难题他总是抱怨和焦虑。自卑对他来说有些特别的意义——维持自己是好人的形象。 这种人对待罪疚感更是这样,明明是一个冷漠的人,却强迫自己认为人际关系的错都自己的问题,他急需罪疚感,越是内疚和难受他就感觉自己越善良。其实他不会为自己的罪疚付出弥补的行动,有一句话说得好“不付出行动的道歉都是自我救赎罢了。”
我观察到自卑唯一坏处是让人心生猜疑和不信任,担心有人能够看穿自己的欲望尤其是性欲满足上。不信任表现在担心自己落魄时被人瞧不起,所以担心自己坏的一面被人看见。而自己优秀时又担心对方只能接受自己好的一面而不能接受坏的一面所以隐藏自己优点。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会一点点透露自己的信息但会把自己特长分散透露给不同的人,比如他是一位文学与绘画有天赋的人,但会在A面前只展示文学造诣,只让B看见他的绘画。他担心一旦有人能够全方位知晓他就会抛弃他或者失去吸引力,他对自己劣势(坏的一面)避讳,甚至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但是他又矛盾的想有人能够包容他,于是他采取用痛苦和无助的方式诉说劣势,这样对方至少不会责怪他。
为啥我明明是说罪疚而说了半天自卑,因为自卑是一个普遍的感受,而罪疚产生并不仅仅原来与自己做错了事情,还会来源于感受自己伤害了或者背叛所爱的客体或者自己,打个比方你父母生活得很惨,而你经过努力让自己过上奢侈和幸福的生活而产生的负罪感——“我超越了我所爱的父母,我伤害了他们。”
老年人同样明明有充裕的退休金可以让自己晚年过得很幸福也不用再考虑子孙的问题了,但他们总是把衣服补了再补,去挤人满为患的公交车,剩下的饭菜舍不得倒掉,一万多一平方的家里堆满各种“废物”。跟他们讲道理是讲不通的,他们保持贫困的生活方式是在缅怀曾经,感觉曾经的友人,年轻的自己,奋斗的日子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如果他们过得很好就会有罪疚感就会感觉背叛了自己,感觉人生失去了一个中心而变得没有意义。
我还经常观察婴儿,问她们母亲自己的孩子是否会吐奶,我得到的解释是:“小孩子食道跟气管之间的瓣膜是没有完全成熟的,也不能防止食物倒流,他们喝急了就会吐奶。”这跟我看见的现象并不符合,小孩子还会在喝奶的时候就突然拒绝跟吐奶,这完全就是反生命的行为。有一种解释是:“小孩子觉得自己夺走了妈妈好的部分而感受到了内疚,感觉伤害到了自己所爱的人,所以拒绝摄入奶水。”
因为罪疚不仅仅产生于过错,而另外的原因太不普遍且具有争议,而且我只想表明罪疚也好,自卑也罢,这些感受并不坏只是人们对待的方式和态度让他们背了锅,何况自卑也经常伴随罪疚一起出现。
社会的无知让人们觉得心怀罪疚是一种耻辱,觉得自卑是需要摒弃的感受,这完全是“幸存者变差”造成的。通过罪疚而获得爱与幸福的人,人们只会观察到他们的幸福,通过自卑走向卓越的人,人们也只看见他们成功后的自信。
宗教,炼金术,中国道教文化都觉察到罪疚即带来痛苦又是精神升华的原动力,急切想把人们从罪孽中解放出来。基督耶稣带着全人类的罪死去,于是三位一体位格的圣父降下奇迹让圣子耶稣复活,再降下恩泽只要是诚心悔过之人便可以得救。在西班牙的一些宗教中(天主教为主)则信奉带着罪疚接受苦难便可以获救,而1313年发展出荒唐的赎罪券事件,人们无论犯下何等罪孽只要有赎罪券则相信可以免受苦难得救,这个事件是直接对罪疚感的抹杀,其结果是造成社会的巨大混乱(现在做了亏心事而去烧香拜佛,异曲同工之妙,若真心向善又何必参拜泥胎死像。)。在印度宗教中则有苦行僧,通过主动受难,进行冥想来摒弃欲望(摒弃欲望会导致精神退行到无意识的最深处)将物质生活减少到最少,那是通过精神退行强行进入无意识的漩涡之中,直面轮回的命运。大乘佛教与基督教都有摒弃欲望的这种方式,同样是度己先度他人,带有谦卑和奉献的方式,我认为危险的方式!尽管他们的教义跟心灵的发展类似,但对心性的要求是极高,佛教无疑是明白这一点的。你能够听闻基督教各教派直接因为信仰和理解不同就把其他教排成异教进行迫害,而从未听说佛教有这种事情发生。
我认为任何教派都不及炼金术对心灵的理解,可惜炼金术后来分为两派心灵与物质,物质派是化学的前身,物质占据了主流,炼金术的消亡便注定了,它的信仰不在同一,曾经的盐—身—欲望;硫—心—意志;汞—灵—理智,三位一体教义被彻底撕裂,最早的炼金术研究的是 心—身—物之间的关系,如何让他们升华,而将最终的超越形态称之为“贤者之石” 在灵的层面是一切转化的真理,精神升华到最终形态的昭现,基督称之为重生之躯,道家的丹炉xx(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叫做金刚不坏之身。它们不过都是意象而已,而贤者之石在物质界…额,现在化学里面叫做催化剂。 在身方面认为贤者之石可以治疗疾病,这点并不奇怪,因心导致的病症。(炼金术认为哲人石是介于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世界。有点基督的天堂,佛教的极乐世界的意思。)
关于宗教与神秘学中就能看见人的心灵成长或者说是觉醒并不是像肉体成长只要年龄到了自然就成熟了,经历许多的事情也不总让我变得拥有智慧,也有可能变得愚昧和退缩。人们面对创伤与不安常常会把自己活进一个理想化出来的世界里,这个世界由游戏,书籍,音乐,自然……幻象出来的人际关系,又或者将别人的故事情节代入自己,夸大自己的优点而组成梦幻世界。虽然冲突与不安都在这里得到了安抚但这也是一剂慢性毒药,他会让人产生自由自在的错觉,可这是耗费了巨大精力换来的。它让人沉沦在其中,拒绝冲突和成长,它抹杀了自己天赋和优势,那时与自由背道而驰,当事人则感到被欲望和情绪的矛盾,冲突所制约。而那些觉破了幻境之人便是精神上的英雄,不幸的遭遇沉淀为了生活的经验,他们比任何人都能理解人性的深邃。
曾经的自己或许是懦弱,肮脏,退缩,做了许多错误的事情,可那也并不重要。拥有强烈改变的意志,坦然去面对过错这是追求精神自由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这一刻开始便有了能更改对曾经遭遇看法的能力,从而将自己拯救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