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可以说:回“家”了
我非常认同一句流行于城市租房一族的话:房子是租来的,生活是自己的。
我用心对待生活每件小事,努力营造生活仪式感,虽然偶有满足,但却在某一瞬间,又重新让我清醒——当我每次想说“在我家里”或者“我回家”的时候,总会有一两秒的迟钝,然后改口“在我住的地方”或者“回我住的地方”。我知道,潜意识里自己并不认同那租来的房子算作一个“家”。
“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对我来说,它并不意味着是要买来的房子,也不是要和另一个人组合在一起的家庭。就目前来说,“家”是一个外化而成的“我”,一个由我自己来填满的载体,并且为之付出努力一点点经营起来的坏境。小,但却满是我自己的痕迹与心血。
“家”的建立就如“自我精神”建立一般,从一开始我搬进的房子,硬件设施都是别人的,房子大小也是因经济能力而选定,初期定然窄小,而后有机会通过自己不断补充新的。
很多人更加在乎“家”这个外壳是否是属于自己的财产,会抱着“因为是租来的房子,里面很多东西以后也肯定不会长久,而一切能将就就将就”这样的想法却也实属能理解,但转念一想,我们与生俱来的形体与外貌也并非自我意愿形成,内在的思想与精神也能将就到对自己的外在满意为止吗?这两者的联系说不上很对等,但某种意义上也很值得深思。
凭借自己的能力,我想为自己打造一个初期的“家”。
选择带有生活气,还有绿色的环境——这里有孩童每日骑着自行车快乐的尖叫,还有和我一样的成年人忙碌的身影,以及每次走进那条小道,路边一只怀孕的黑猫对你的回应。
能自己带的硬件,我想办法尽量买到自己相对满意的,一切安置妥当后,用照片的形式保存下来。
抛弃原有的灰色,我把墙面刷成自己想要的抹茶绿,地板贴选择了原木色。墙刷了半天,地板也贴了半天,然后零零碎碎整理了很多,感觉用力过猛,现在我的腰还有点痛......



虽然费心,但每天能吃到自己做的菜肴,然后深夜在沙发上,在温暖的落地灯光下,能有安静的环境允许我片刻阅读。









工作的忙碌在这里会得到缓解,忙里偷闲的时候给自己制造一点生活的幸福感,提醒自己不要成为工作的机器,告诉自己工作的意义在此时此地,不要走着走着就忘了初心,忘记目的地。


这里是我的家,是我自己用心打造的家,它的外在不属于我,它的内在会跟随我,往后我走到哪里,我的家就在哪里。




有了一个家,有了一个自我,这是我目前的欢愉,而生活依旧平淡地向前流动着,我也依然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