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城市的小巷子美食
查看话题 >周末随心飞汕头放开吃·完全指南
随着东航周末随心飞的横空出世,各大航司都推出了超值飞行套餐,给广大社畜提供了扎堆长假之外,周末出行的机会。但时间有限,安排行程难于城中村里建高铁,悠闲散漫地躺过又似乎太过矫情而亏本,因此,小颜作为一个本地人,废话不多说,献上这份周末指南。
关于航班
潮汕三市共用揭阳潮汕国际机场,订票时记得搜索“揭阳”。我把搜集到的直飞线路都在下表列出,红字指有飞行套餐的航司,黑字则为没有或不确定,需要经停的不列其中。

本指南以此为例:周六早出发,中午开始行程,周日午餐后回程。具体依据航班时间调整,有些城市/航司只有夜间航班,可能需要周五提前出发。

关于住宿
本行程都在市区,住宿只要位于中心城区即可。住在老市区,很多点都能步行前往;若是想要下楼就是满街宵夜扶着肚子上床,推荐长平路/珠江路附近;考虑交通便捷性,可以选择机场快线的停靠站点:
汕头西线(靠近老市区)→中旅华侨大厦
汕头东线→汕头城市候机楼(火车站)、明珠广场(暂无)、金海湾酒店
除了靠腿通勤,稍远些就踏脚车,骑个共享电驴也是非常local,风吹头发乱,可以体验到东南亚级别的精彩路况,再远些就滴滴。过马路请360°张望,司机有一定概率会让行,称薛定谔的斑马线。
🚩
老市区的行程从金凤坛开始,虽然它只是一座幻想中展现金凤花(市花)之美,而现实中被市民称为“五粒牛肉丸”的巨型雕塑,但这附近的街巷里,藏着所有你能叫出名字的汕头传统小吃。向导小颜考虑到各位舟车劳顿远道而来,可不是为了看房子听历史的,直入正题。

蚝o5 烙luah4
这道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料理,由生蚝、鸭蛋和地瓜粉煎制而成,与闽南的蚵仔煎类似。食材简单,在家中也不难操作,但由于油不够宽步骤不够讲究,还是没有街边店铺的风味。

蚝烙的要点在于蚝要新鲜,地瓜粉加入葱花、胡椒粉等调味料和适量的水拌匀,煎到一半再倒入蛋液,即可锁住蚝的水分又不至于太焦,有些师傅还会加一点猪油使蚝烙更酥脆。

福平路77号旧骑楼楼下,就有一家小店,锅炉就架在路边,大叔光着脚从门里掏出所需食材,边做边招揽生意。

这样的街店看起来卫生条件差,卖相也一般,很少有游客敢于选择。而这恰好也是我想推荐的,平价,好吃,食客都是街坊邻居,还没有变成景区内罩着玻璃的陈列物。


夫妇俩就住在店铺的隔层里,大叔说疫情以来生意还没怎么恢复,但他显然更在乎你对蚝烙的评价,“猛猛摆桌坐落,食了你就知”。
他的做法不是传统的煎,而是用更多的油来炸。一下锅,薯粉的味道带着蚝的水气,立马绕着骑楼柱子传来。

出锅装盘,撒上芫荽(香菜),口感酥脆,里面的蚝却水分十足,吃起来没有“粉粉”的感觉。爱咸可以蘸鱼露,爱辣可以蘸辣酱,看着油吃起来却不腻,“食了盘底无一滴油”,大叔补充到。

如果想要环境好一些的餐厅,可以到名气更大的老字号,例如榕香蚝烙店。
无bhu5米bhi2粿guê2
潮汕人多地少,田里种的不如家里生的多,饥饿,就是料理创造力的来源。番薯不是米,但磨成粉后同样也能做出各种各样的小吃。
传统的无米粿都是以韭菜为馅,讲究的是皮薄馅厚,直接蒸熟外皮透明,也叫水晶球,煎成焦黄则更香。关于无米粿的记忆,最早来自小学外的一架推车,学(玩)完一天的小学鸡饥肠辘辘,韭菜粿和荷兰薯粿飘出的香味,竟战胜了烧烤和旺仔小小酥,可见其威力之大。

据马克茂小吃店的老板说,很多店家会在薯粉里拌一定比例的生粉,防止过焦。但无米粿确实得煎到呈现不健康的颜色,才好吃。推荐蘸辣椒酱。

其他老字号还有老福合沟,姚氏无米粿。


鲎hao7 粿guê2
鲎粿从潮阳传来,是以白粥、薯粉为主料,以虾猪肉鹌鹑蛋等为馅料的小吃。
鲎,四亿年来不变样的神奇生物,它的血液由于含有铜离子而呈蓝色。据说先民就是以鲎为食材制成的鲎粿,也有说法是外形长得像而已,似乎是担心外地人印证“你们怎么啥都吃”的想法。

但我更偏向第一种说法,物资匮乏的年代,只要吃不死啥都是食材,鲎也绝不例外。可鲎并不好吃,除去铠甲外肉也少得可怜。潮汕人再次用创造力解决了吃不饱&不好吃的问题,还利用了剩粥,只是后来跟龟苓膏一样更换了原料。
如今鲎是二级保护动物,汕头的企望湾也设立了南方鲎自然保护区。

金凤坛附近的摩罗街,和香港的摩罗街一样是古董商聚集的地方,各种小吃随着打口碟留声机生长出来。地摊不被城市允许后,摊贩搬的搬,散的散,被记挂着的鲎粿也就进到了店铺,成了现在的马克茂小吃店。

继承的年轻老板做出了一些创新。鲎粿蒸熟后成胶状,放入温度不高的油锅里浸炸,所以也叫油浸鲎粿。食用前再捞出油煎一番,增加了酥香,内部也保留了啫喱般的质感。


鲎粿淋上酱油,再蘸上沙茶酱,是一种咸辣和海鲜混合的滋味。胡文虎大楼对面的跃进鲎粿也是老字号,不过潮阳人肯定会说:吃鲎粿当然得回棉城啦。

猪de1肠deng5胀dion3糯zug8米bhi2
潮汕人把动物内脏叫做“腹内”,而来自普宁的猪肠胀糯米把腹内做成了甜口小吃。选取猪大肠中段,塞入糯米、五花肉、花生、板栗等,煮熟后淋上甜酱。

老板说老店都会先将糯米煮熟,保留更多猪肠的臭味,有人爱的就是这个味道。而他的糯米与猪肠一起煮,时间长了味道就淡了,比较好接受一些。

炒ca2糕go1粿guê2
四十年前,一位阿姨推着木车开始经营炒糕粿生意,一路炒成了老姿娘(姿娘指女人),这家老字号现位于金凤坛边上。在潮汕,许多店家都离不开一位精明能干的女性,而她们也过早地被冠上“老”的称呼,使得市区满是“老姿娘”“肥姐”的铺名。

老姿娘的炒糕粿是很传统的做法,米浆制的粿切成小块,用自制的甜酱油腌制,配上鸡蛋、生蚝、芥蓝菜,在一个极浅的大锅里炒至金黄,吃的时候再蘸上白糖。

刚出锅的糕粿热气腾腾,连芥蓝菜都泛着油光,咬上一口,预期的沙茶咸味会被更明显的甜味盖住。

不过对于炒糕粿爱好者来说,他们家只能算是合格,蚝烙更不推荐。堂哥推荐的华坞路12号,明显要好吃的多。除了腌制,糕粿在炒的过程中就下了沙茶甜酱,无需蘸糖,吃起来顺滑可口,炎炎夏日也胃口十足。


这些小吃都容易发腻,配上酸菜汤正好。有些店家也会提供热茶。
粿guê2 汁zab4
小颜至少有十年没吃过粿汁了,想起来就是一种艰难的负担,仿佛抱着一碗永生的米浆,怎么都吃不完。这次为了搜集素材重新尝试了镇平粿汁店,确实,小孩子都好蠢。

传统的粿汁,下的是三角形粿角,现在用上了粿条。清淡的米浆汤煮白粿,任选肥肉、卤蛋、猪肠、猪肚等,浇上提味的灵魂卤汁,爽口顶饱。


我选了肥肉猪小肚卤蛋腊肠,二十元,泡了卤汤的腊肠异常的甜,推荐给喜欢卤味的伙伴,就是一碗就撑,不太划算。

除了上文提到的,老市区随便挑一家,有本地食客光顾的小店,水准都不会差,有些甚至能吃到好几样。吃饱喝足后往小公园走,看到装修漂亮游客排队的店,都可以摆摆手摸摸肚子走开。
顺便提一句,此地原有一幢地标(1882),因整楼外砌红砖名为“红砖楼”,曾作为光绪年间的同济医院,省港大罢工时的罢工委员会,日侵时期的日本军部,民国的市警察总局和文格时期的民兵指挥部,87年为了拓宽马路拆掉了,修了这五粒牛肉丸。
在一些老人家嘴里,这里依旧叫做红砖楼。
🚩
沿着民族路往南走,到升平路与外马路的交界处便是老妈宫。
汕头位于一块河口沙脊,先民常在此设 “栅薄”捕鱼,这种利用潮汐的竹制装置古称“汕”,也就理所应当被称作“沙汕头”。当时的外马路就是海岸线,天后宫供奉着海神妈祖,关帝庙供奉着关圣帝君,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一位保佑着出海的渔民,一位保佑着岸上的商人,外来信仰与本地崇拜并排而立,香火不断。

同样生意不断的还有粽球,游客来往间这个老字号常年发散粽叶香。只是不对时节,街边抱着不便宜的粽子啃,实在有点奇怪,好奇潮汕甜咸双拼粽子的可以试试。
老妈宫一旁的是红黄配色的存心水龙局。潮汕地处偏僻,很多公共事业需要倚靠民间的互助。其中,存心善堂是影响力最大的慈善机构,除了学校和医院,水龙局也是全市最早的民间义务消防机构,甚至还花高价从欧洲购置了消防车。

不过始建于1899年的水龙局外墙原为灰白色,两年前为了“呼应消防宣传教育的主题”,修复成了番茄炒蛋色,有点想买粽球来砸人。
说出来怪不好意思的,汕头是大陆唯一拥有内海湾的城市。咸丰三年,粤海关在妈屿岛上设立常关,取代了原先的樟林港。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划潮州为新的通商口岸,洋人觊觎优良的港口资源,转而选择了汕头。
当时的英国全权公使,James Bruce考察后说,“我亲眼看到外国商船在汕头上下货,是一个非常好的港口。”1860年,汕头正式开埠,翻开了这座后生城市历史中最灿烂的一页。

永平路1号,始建于1907年,日本株式会社台湾银行汕头支行旧址。免费开放。

1918年7.5级的汕头大地震摧毁了海关区邮局,四年后新建了邮政总局大楼,俗称“安平邮电局”。免费开放。

1919年,英国人在外马路之外的沙滩,填地兴建了潮海关钟楼,报着昔日的汕头标准时间(比北京时间略慢)。因此每逢整点,陈列馆的报时音乐结束后,才会响起老旧稳重的钟声。后来钟楼被围在楼盘之中,睿智的地产商竟然打算把它拆了。好在终于被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楼盘也就因此一分为二。每周三周六开放。

钟楼正对着的汕头港,旧时商船往来,络绎不绝。1930年,汕头成为国内首批设市的城市之一。六年后,汕头港吞吐量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广州。
由于多次填海造陆,如今的内海湾面积已大大缩小,仅上世纪50到80年代就被围去近70平方公里,纳潮量整整少了一半,直接导致流速减慢航道淤积,只能到湾外建设新的深水港。潮海关钟楼也就再也没见到,当年的盛景。

🚩
辉煌的航运贸易带来工商业大发展,汕头就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深圳。野心空前大的城市规划者,在图纸画下了对标巴黎的放射状蛛网格局,中心便是相当于凯旋门的小公园。

30年代的小公园有假山有喷水池,还嚣张地树了一块“万福来朝”的石碑,后才加盖了红柱绿瓦的中山纪念亭,俨然昔日Swatow Central Park。文格时破四旧被破为平地,直到97年才被重建。

围绕着小公园,“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的街巷里布满了中西结合的骑楼,商贾云集,灯红酒绿。这些连续不断的骑楼多为三四层高,商住合一,也为行人提供了遮风挡雨的空间。80年有一部叫《红牡丹》的电影,为了展现旧社会香港,摄制组就选择了安平路作为拍摄地。

南生公司是老汕头的商业巨头,1932年在安平路10号兴建了大楼,一二层经营百货,三四层经营酒楼,五六层为酒店,七层为高档西餐厅,还配置了全市第一条电梯。

解放后,南生公司与国营百货公司合营,改名百货大楼,成为市民记忆里,小公园最重要的一座地标。

翻新后的小公园,比起其余老市区,据刚观光过的游客评价,“就像两个割裂的世界”。所谓的“修复改造”,把小公园修成了瓜子脸的影视城。在攻略中并不想放入过多主观情绪,所以我打算另开新文,讲讲仍未被染指的犄角旮旯。如果你也感兴趣,推荐你多往面子后头的巷子走走。



🚩
结束小公园的游荡,骑个车前往人民广场,附近也是美食扎堆。
花园路的张钦德广场老牌豆花甜汤,就属于不会踩雷的老字号。汕头人的DNA里,我想都已被刻入这么一句吆喝声,“豆花草粿冻草粿”。叫住小贩后看着他一层一层撒白糖,一心企望多搁一些。
草粿是由凉粉草制成的,与龟苓膏类似。而豆花则是水分更少的豆腐脑,广场豆花豆多厚实,撒上加了芝麻的红糖,一口下去满嘴黄豆香,细嚼会有豆制品的颗粒感,芝麻糖砂更是在颅内放起烟花,给人碳水炸弹无与伦比的饱足感。

夏天当然要吃绿豆爽一爽。这可不是寻常的绿豆汤,去皮后的绿豆煮成了神奇的凝胶状,推荐。

鸭母捻,有馅的糯米汤圆,搓得更大更长条,像只肥美的母鸭。他们家一碗五粒,黑的为芝麻馅,白的为蛋黄馅,十二块有点贵。

广场轮渡于1976年正式开通,只有往返礐石一条航线,在海湾大桥、礐石大桥还没建起的日子,是市民跨越海湾的唯一交通方式。直到今日,轮渡少了许多通勤者,票价依旧是一元钱。

花一元钱(可用乘车码),搭上六点钟的轮渡,就能在海上看着夕阳,从榕江上游的方向缓缓落下。运气不算太差的话,几分钟的航程黄昏徇烂,轻易就能享受到,汕头人最引以为豪的市民福利。


在身上准备一元的现金,即可直接补票原船返回。礐石在过去是洋人聚居的地方,使馆,教堂,学校,镶嵌在难以开垦的礐石山脚。如果有富余精力逛街,可以从轮渡站一路散步到金山中学,会有与市区明显区别的湿润凉爽氛围。

🚩
到潮汕岂能不吃海鲜,但考虑到海鲜大排挡点餐难,人数少不友好,也容易莫名其妙被宰,周六晚,小颜推荐白粥店。

顾名思义白粥店主食白粥,配有海鲜卤味小吃杂咸(小菜),而海鲜既可以现炒,又有多种鱼饭打冷可供挑选,夏夜里,实在没什么比夜宵粥店更舒适了。

桂园白粥名气大,富苑档次高,长平老姿娘24小时营业,它们在网上都有着两极分化的评价,不过点菜合理一些都不至于差评。
一盘鱼,炒个新鲜贝类,生腌虾蟹,红肉米/薄壳米,水豆腐淋上普宁豆酱,炒鹅肠,爱吃卤味就补个卤味拼盘,最后再炒个青菜(番薯叶/麻叶/空心菜)

被戏称为潮汕毒药的生腌,每一口都是食客又爱又恨的挂念。鲜活的虾、瘪蟹、皮皮虾、生蚝、血蚶、还有红星梭子蟹,直接浸入腌酱中,根据种类与大小腌制特定的时间,短了不够入味,长了则咸盖住了鲜。

有时候太早光顾街坊白粥店,老板娘急忙把活蹦乱跳的虾往腌酱里倒。腌酱各家自制,基本离不开酱油辣油麻油,醋和酒也是常客,大蒜辣椒芹菜香菜剁碎加入。吃的时候蘸点白醋,和煮熟的肉相比,完全是两种生物。

虽然比起淡水鱼生,生腌海鲜要安全的多,但那点蒜末白醋是没有任何杀菌作用的,所以食用生腌有一定风险,请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是否尝试。

猛火厚朥(猪油)炒出的贝类绝对是家常难有的美味,夏季一定要试试金不换炒薄壳。清淡的白身鱼可以清蒸或煮黄豆酱,油脂含量高一些的鱼(例如鳗鱼、午鱼)适合煮酸梅,实在不知道怎么选可以直接点个鱼饭,黄鲷、金线鱼、鹦哥鱼都非常好吃。
当然也可以参考我的大排档装逼指南:潮汕市场常见鱼图鉴&即将出炉的贝图鉴。
如果住在珠江路,绝对不能错过宵夜街的魅力,其中的珠江白粥就非常推荐。特别是他们家的炸狗母鱼,应该是先炸完再用酱油干烧,鱼头鱼鳞鱼骨皆脆而肉紧实,香得原地开屏。


实在吃不来海鲜的话,同在珠江路上有一家澄海鹅肉面,汤面配上潮汕卤鹅,也是非常实惠。

🚩
周日早上无需早起,肠粉店的抽屉一整天都为你打开。潮汕的肠粉与广府有所区别,虽然也是讲究粉皮薄而Q弹,但馅料更足,较为松散地裹起而不显透明。
互联网会推荐到小吴肠粉这样口碑好的名店,但你若问一个本地人,他十有八九会说“我家楼下的那家最好吃”。找一家附近的肠粉店,老板打蛋堪比啄木鸟,抽屉推进拉出不停的那种,点上一条简单的猪肉肠粉,食量大再要个粥。

热气腾腾的肠粉,浇上带萝卜干的酱油,考验你的筷子功,尽量让每一口都是粉皮肉蛋蔬菜的混合物。吃到最后,如果食客没有捧着盘子扒掉剩下的渣渣,那就不是合格的肠粉。

一条肠粉能填多少肚子,离开汕头前的最后一餐,得搓一顿牛肉火锅,吃完十二分饱刚好回飞机上睡觉。
这几年潮汕牛肉火锅获得了很高的热度,但在别的城市急剧扩张,很难保证质量。市区里有无数的火锅店,像海记总店八合里海记(还能顺道喝一杯亚强果汁冰),杏花吴记,陈记顺和这样的名店,水准都足以惊艳初试者。

这些店环境较好,相对价格也较高,如果你想体验更多市民的选择,可以打车到金鸿公路边上的火锅店(伟记、丰记、原野等),盘大肉鲜又便宜。
火锅用非常清淡的牛骨汤作为汤底,加点白萝卜玉米,吃惯了辣锅的人可能很难接受,但请先别皱起眉头,也不要点迎合新口味的其他汤底。
大家都知道潮牛的牛并非原产,品质最佳用的是贵州老黄牛。但潮汕人讲究当天宰杀,不经冷冻,又精细区分部位,才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肉质和滋味。

牛肉丸要生的来煮。远道而来不妨多试试好肉,最顶级的脖仁,肉感十足的吊龙,吊龙拌,三花趾(脚趾),五花趾,匙柄,匙仁,爱吃肥肉的试试胸口朥,肥胼(双层肉),新鲜的牛舌也有奇妙的爽脆口感。
涮肉使用,一次不要下太多,涮肉时间讲究不少,其实也看个人喜好。如今的火锅店都紧跟潮流,摆一排调料任你选,但我还是认为绝配只能是沙茶酱。实在不接受,再试试黄豆酱,或者辣椒酱油。

涮完肉,土豆也已炖煮软烂,最后下点粿条,中国人嘛,肉吃多了,补点碳水压一压。这时候的底汤,多了很浓的牛肉味,在小碗里放入芹菜粒,把滚烫的汤水倒入碗中,喝一口,给被重口味长期轰炸的味蕾一个机会,品尝一些平淡微妙的鲜甜。

如果你独身一人,汕头是没有火锅店会给你摆小熊的,只能点一碗牛肉粿条汤吃。当然也可以后台联系一下我,小颜提供24小时滴滴代吃服务。
文章开始前,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废话少说。可写到这里一看,又是将近七千字,也只是讲了汕头可吃可玩的一小部分,毕竟看看标题,只是一个周末嘛。
如果各位团友感兴趣,周末指南也是可以更新拓展包的,小长假指南,郊区游玩指南,老市区废墟探险指南……而您的转发分享就是最大的支持,下次更新见~
公众号原文请戳,适合边逛边浮窗使用。

火山口主烤官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玛利亚岛何以成为袋熊之岛? (35人喜欢)
- 这一次我要做个好学生 (65人喜欢)
- 珀斯or霍巴特?帮我选一个城市生活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