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市—最平凡的往往最真实

今年夏天,呆在家的时间比往年都要长。每隔两三天,就会跟妈妈去逛一次早市。在家乡这样的小镇,本就城市化水平居中,民风淳朴。但到了早市这样的地方,更能体会到与现代化的社会暂时脱节是什么感受。

早市的商贩多数都是年龄在50-70的中老年人,很多人一早出摊,收摊之后还要去做打的工。这里的经济不发达,工资水平很低,对于这些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老一辈人来说,赚钱更是难上加难,只能出卖苦力养活自己,一份工不够就打两份。

她们卖的东西基本上都直接来源于自家的菜园子,豆角,茄子,西红柿,南瓜,土豆,玉米,香瓜,西瓜等等这些应季蔬菜水果应有尽有。

物价很便宜,但是在早市这样的环境里,人们还是习惯了货比三家,讨价还价,就怕自己做了冤大头。

之所以说这里和现代化暂时脱节,是因为这里的人大概是被现代化遗忘的人,或者是根本就不被考虑在内的人。来到这里,要提前准备好零钱,因为她们中的很多人,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信支付宝账号,不懂什么叫扫码支付,不懂什么是二维码。

而这些零钱,对我们这些现代的年轻人来说,哪怕区区的十块二十块都是要靠凑的。

有的时候,当你称了一些东西之后,想要扫码支付,结果被告知对方没有二维码,只能付零钱,而你又忘带了零钱,就只能把货物放下,放弃交易。对自己来说,放弃交易没有任何损失,也没有什么感觉。但是,老农们的脸上却尽是失望。

也许我们真的感受不到,生活,对于这一类人群来说,敌意究竟有多大。希望,对他们来说有多渺小,又有多易得。也许,对我们来说,买了一些瓜果,付了无关痛痒的几块钱,就是他们的希望,就是他们每天睁开眼奔赴早市的动力。

事实恰恰就是,资源越匮乏的人,越容易得到满足。对他们来说,生活尽是失望,因此希望也无处不在。
早市的一圈逛完,出口右手边的位置,有一个蹲在地上卖玉米的老爷爷。买了一些后,看到他有一张巨大的摆在地上的二维码,就问他能不能扫码。本是出于警惕,问了他是不是他自己的码。结果,他跟我说,这是女儿的微信二维码,但是和他自己的一样,因为自己赚的钱也都是要给女儿的。自己有劳保,一个月一千块钱左右就够花了,每天蹲早市就是为了帮扶女儿的生活。还跟我说,“父母赚的钱不都是给孩子的吗。”我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如果说对,都是给孩子的,我觉得我仿佛在昧着良心说话,在助长这种错误的思想风气。但如果我直接对他说不是,我觉得自己又没有资格对一个老父亲说出这样的话。最后,我就只是笑笑,扫码付了钱走了。
这种情感的纯粹,也许只有为人父为人母才有能力给予。单方面的情感付出,会让人感到幸福。但如果儿女做出了相同的情感反馈,这种双向的情感给予,就会让人感动。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