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隔离日记】(上·读懂II)
| Day4・2020.09.14 |
「“随遇而安”的实质」
一夜未眠。
所以果然又有点暴饮暴食,
吃了从意大利带回来的全部杏仁味饼干,
两个猕猴桃一个红心火龙果。
洗了澡,又吃光了送来的早餐。
(两个奶香馒头两个花卷两个鸡蛋一带甜豆浆和昨天剩下的一枚鸡蛋)
好在和以往不同的是,
之后没再后悔或埋怨自责,而是接受了一切,
然后在美团本打算订今日份水果牛奶时,默默划掉了肉松面包。
白天有点浑浑噩噩,
看了些关于成都规划的文献,
休息时打开电视放起《埃及艳后》,不觉一觉睡去。
醒来时,
晚餐已放在了门外,端进来也吃了个精光。
又放起一部新电影--《Mr.Nobody》。
之后突然电话各处涌来,
来自家人死党闺蜜前室友同学朋友。
也真是有趣,
就像这健康饮食日子里,
突然袭击的暴食欲望似的,
有时想找人说话,找不到人,
想安静下来,却又不断被打扰。
总想从这反常却看似有规律的表象中找到些原由
可那又真的存在么?
好像发现什么深层的东西我们就能有所改变且变得更好似的。
其实有也好没有也罢,那都无关紧要。
就如同,面对记者对于人生岔路选择的困惑,
Mr.Nobody所讲的一样,
每一个经历都是真的,
每一条路都是正确的路,
一切都可以是另外一种模样,
而且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也许这也就是“随遇而安”这个词,
存在的意义吧。
很多事不必去追溯原由起因,
不必去想尽更佳的可能性,
遇到了就坦然面对,去接受不后悔。
只要不欺骗,
内心深处的自己,
就是最佳对策。
| Day5・2020.09.15 |
「“文字”的实质」
写完第六天的事,看了看日历却发现已过到第七天,
闭着眼苦想,又翻看照片对照,
才发现又漏掉了一天日记。
所以这是Day7返回来补上的Day5。
而事实是,这天具体发生了什么我已记不太清了
也许是每天都大同小异,也许是没发生什么刻入记忆。
想着竟有点为生命里的平凡琐碎打抱不平。
可这记忆力也的确不争气,好像那些看似重要的不平凡的记得多了,
对于剩下的,就愈发傲慢的不在意起来。
但也正因如此,我变得有些担忧,生怕过得越久忘记的却翻倍的多。
所以赶紧提笔,记下这刻所想,免得回过头就又忘掉。
数年前只身在越南因被抢了手机,
而难过上千张没有备份的照片从此消失的事仍记忆犹新,
但照片丢了,那背后的故事,也就记不起来了。
在这个高科技数字化的时代,对于图像的过于依赖,
已让太多本应存入记忆的事变的无足轻重。
的确或许看看照片,依旧能目睹那个当年的你我
可相片里的大笑或忧郁究竟为何,
我自己的记忆如今也不敢信心满满的抒发已见了
所以照片影像清晰地留住了时光抓不住的轮廓,固然重要,
可文字,却是记忆力捕捉情感的帮手,
代替尚未研发出的拍摄情感的相机,来记录岁月更迭下,
同面庞一起变化着的我们的内心。
所以有了文字为据,
当我们望着相册里年少的自己,
就能看到当年所思,而后也许是会心一笑,也许是百思莫解,
但总之,我们会更有底气的想起聊到那个过去的自己。
也以免未来的某天回想起今日,
只见手机里留下的隔离日记Day5一日两餐与零食
却记不得因懒惰马虎的忘了记日记而心生些许忧虑的自己呢。
| Day6・2020.09.16 |
「“信仰”与“精神支柱”的实质」
无意间发现这学期的课其实14号就开始了,
虽想定了21号再开始参与online课程,
还是一整天变得心神不宁起来,
人就是总是喜欢自己吓自己。
隔离倒或许是件好事,饮食生活都很规律,
送餐时间:
7am,11am(这太早我不会饿也就没吃),17pm;
所以晚餐后总很早就睡过去,
凌晨醒来就几乎已睡了一个饱觉了。
醒来就拿着美团大众点评京东把玩,
一家又一家店的看,
计划着明天的零食晚餐,
好像这变成了我的凡间信仰似的,
成了我最近的精神支柱。
这带着面包零食味儿的网购APP之所以无法成为某种真正的信仰,
是因为它全然物质过于低俗,
还是少了丝神秘呢?
你说宗教历经千百年的洗礼纷争杀戮,思想沉淀升华后的力量,
是不是一定会带给人们追寻已久的答案和慰藉?
当然我没有想亦不敢否认宗教的神圣,
也认同这信仰着的大多数会偏向于自我反省自我优化并选择向善。
但这信仰不也同时孕育出了宗教改革引爆的血雨腥风,
中东地区因宗教观念不和而起的连年战争给百姓的恐慌荼毒,
还有更多未被众人知晓的狂热分子对己自残对外恐吓的荒诞么。
相反,那些自由信仰的人,也不乏求真向善的心啊。
这么想来,
宗教信仰也似乎变得没那么必要了。
(当然它依旧可以是个人的某种兴趣或追求)
宗教信仰带来的精神支柱似乎强有力却又高不可攀,
就好像武功秘籍,练成了便能修炼成仙不留意却会走火入魔。
反过来,
精神支柱本身,并不需要依靠宗教信仰。
任何事物,高到天与神,低到食不饱穿不暖的冥冥众生流浪猫狗,
又或是共享空间的家中老小,
甚至是没有情感却让自己欣喜的吉他画笔厨艺旅行。
所以我们所需要的,能真正给予生命力量的,
是“精神支柱”,而非“信仰”。
(当然“信仰”应是从属于“精神支柱”的)
而这“精神支柱”不必像“信仰”那样如同誓言一般一生不变。
它可以在任何时刻换上不同角色衣装,引领我们向着光坚定地向前。
手机提示音把我拉回现实,
认真选了些今日份水果零食(柚子夏黑葡萄肉松面包),
想着11点准时门外放着的好吃的,
像是立即吃了颗定心丸,
高兴地坐在电脑前,认真研究起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来。
| Day7・2020.09.17 |
「“乖”的实质」
又在凌晨醒来。
五点不到看到闺蜜昨夜的信息,便回了几句。
六点多,闺蜜打来电话就聊了起来。
你什么时候开始喝酒了?
忘记怎么提到喝酒闺蜜惊讶的问。
不知这言下之意,
是“竟然我都不知道?”,还是“你还是我认识的乖乖女吗?”
而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
变得不再想过多表达,
变得偶尔想自己喝点酒化解心事的呢?
“乖”的定义,
无非是自己想活给别人看的样子吧。
而这样的阶段每个人都应是有过的,
或小学或初高中甚至大学,那些想着别人眼光而有所自制的时刻。
而伴随着长大,
变化与觉醒也不过是早晚的问题。
所以“乖”应该是,
穿插于童年青少年成年之间,某个生命的阶段。
虽对于所有“他人”,
“乖”的定义一定几乎是正面的,因为“乖”是“不乖”的对立,
而对于自己,却是十足的中性词。
因为说到底,
它不过是尚未觉醒的自己所表露出的,不自知的状态罢了。
所以真正的活出自我,
必须在抛弃“乖”以后。
(而抛弃他也并非变得不乖或不羁只是自我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