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童年和解——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
经历过文革的老一辈的作品好像都有一种灰蒙蒙的色调,余华的这部作品是他一贯的风格,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对别的角色不夹杂自己的喜好、判断。拿着这本书,从开头就引人入胜,可是结尾有点让人怅然,怎么这样就结束了?不过也是对开头的呼应吧,但是读到中间的时候,总会想知道“我”长大了会变成怎样?这个小时候遭人冷眼的“我”长大后与家人关系会如何?这都是我很好奇的。
余华在描写人物形象的时候很厉害,仿佛有种魔力,你就是他笔下的人物,你感同身受,好像读者就是那个老了不能劳作,每天在家吃白食的畏畏缩缩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祖父晚年的形象就像一把被遗弃的旧椅子,以无声的状态期待着火的光临。……我唯唯诺诺的祖父,在家中的日子里总是设法使自己消失。他长久地坐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无声无息地消磨着他所剩无几的生命。而当吃饭时,他却像闪电一样迅速出现,往往把我们弟兄三人吓一跳。”年老了,自己成了累赘,要人照顾,又不会为这个贫困的家庭创造财富,自己的存在显得多么多余,加上儿子的责备,老伴的离去,自己更是成了飘在水里的浮萍,无依无靠,毫无眷恋,其实心已经死去,但这躯壳还在苟延残喘。
在那个温饱都还没解决的年代,没有人会关注孩子的心理,被送走,因为养父的去世,又被送回来,而送回来之后,自己反倒好像成了寄养的,上面有威风凛凛的哥哥,下面有被呵护备至的弟弟,身为老二的自己,就成了被这个贫穷家庭多余出来的孩子。我有过寄人篱下的经历,这种经历会让你很能察言观色、唯唯诺诺得去妥协、服从安排,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童年能在阳光下,但是并不是每个人的成长都能在温室里,暴风雨摧残过的花骨朵儿可能更深知人情冷暖,各有各的好,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苦楚,到青少年为止,等成年了,你就要关上年幼的门,拍干净一路的尘土,迈进成年世界的大门。最近看了《以家人之名》,给我比较大的感触就是,就算你的原生家庭曾经给你很多苦楚,造成了你成年之后很多不好的性格,但是面对这些,更成熟的做法应该是,你要对你的原生家庭做个和解,也是对过去的自己做个和解,而不是久久活在阴影之下。就像《被讨厌的勇气》里说的,如果你一直抱着就是因为原生家庭才造就你现在的窘迫的想法的话,那你永远也迈不出去,是你自己死死抱着过去不放,是你自己造成了现在的窘况,而不去改变,还在这里为自己找借口。说了很多与原文无关的感想,但是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
童年的那个小孩在细雨中呼喊,一个人踉踉跄跄,他希望有人回应,他希望有人与他一同前行,这样的梦也许会一直无休止得做下去,但如果你有勇气改变,也许这个梦也会慢慢了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