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挽歌or美利坚梦顽强存在
带着为了理解所谓“红脖”来源和思想的目的打开此书,读完却发现只有前半部分忠于标题。这半部分,因为结合了大历史背景和个人家族故事,也是全书比较有趣的所在。后半部分 - 自打作者高中毕业进入海军,开始了美国电影的一贯逆袭套路,以“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为止--当然,美国版本是“当上CEO迎娶富美(作者妻子是印度裔)养了两条狗走向人生巅峰”。既然局限于作者个人,就会变得无趣,更糟糕的是读完发现这不是暗合竞选总统必先出书的自传套路吗?!于是不免感到不适,好比出于社会学兴趣想去了解一群人,最后变味成看作者(很可能有政治目的的)自我陶醉。并且,以美国的一贯套路,这种自我陶醉的叙事是要放在美国之伟大的背景下的。
如果说后半部分和“乡下人的挽歌”还有什么关系,那不妨说是作者作为ex-hillbilly(ex-乡下人),也成为了逃离乡下人中的一员,不管他自己怎么宣传他的乡下人属性,他和他的孩子们都不再是乡下人了,不仅乡下人又少了一个或者说一支,且逃离到三藩的作者和其他有能力离开的人一样,加剧了乡下落没的过程(留下的越来越可能经历所谓美国“death of despair",由贫穷毒品犯罪双重乃至三重加持的社会性死亡)。然而,作者在自己实现阶级迁跃时戛然而止,并不见从自身经历放大到乡下人面对的这一困局的思考或者继续挽歌的主题。
不得不问,作者挽歌的对象逝者,这里究竟是什么?其实是社会流动性的停滞(乃至倒退),只不过这种停滞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这些矿区和铁锈带的老工业区特别严重。换句话说,作者挽歌的对象是美国梦,作者和大总统在复兴美国梦上并无二致(MAGA支持者也在铁锈带和阿巴拉契亚,这岂不是巧了)。只不过,这群人恰巧也是族裔上以苏格兰-爱尔兰昂撒后裔为主。和大总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作者意识到榜样对于“走出大山"的重要性,并且希望把自己的经历作为榜样,而大总统出身不红不专,没法以身试法i mean以身作则┑( ̄Д  ̄)┍
既然理解了作者以挽歌之名行复兴美国梦之实,甚至还可能有一点政治企图,那另外的一些观察是不是更耐人寻味了:
在讲到乡下人恶性循环的生活时,反复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少女妈妈,读完高中就怀孕、并且因为怀孕不追求高等教育的包括作者的姐姐、作者去法学院前的暑假打工工友的女友,和许多其他人。作者从未提到过避孕措施,一个显而易见的改善方案。
作者反复讲到乡下人的death of despair不仅仅因为经济上的糟糕,似乎还有信仰的缺失。不得不说我很难理解。如果上升渠道仍然存在,为什么没有榜样,为什么会放弃信仰?根本问题仍然是经济问题(除非作者要拓展说这是源于昂撒民族好战性,没有阶级敌人就会衰败)。
在书的后半部分,励志篇里作者几次说到不同根同源的人可以团队合作,印象里有1)海军新兵来自各地各宗教;2)耶鲁法学院里的一个课堂上有各族裔各性向。然而,全书里反提到族裔的时候,作者从没有提到过亚裔(哪怕提到印度裔、黑人、其他白人族裔)。
不仅如此,作者写道,他在二战中打过日本的外公,不允许孩子买日本车的外公,当他退休前工作的工厂和日本工厂并购后只是消沉了几天,对孩子们说:日本人不是我们的敌人了,是我们的朋友。如果现在有谁是我们的敌人,那是中国人。
???
注意,这个并购最迟是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说的。当时的外公咋这么有远见?那美国的重心咋还跑去中东了?最初我觉得这恐怕是杜撰,再想想也是啊,中国制造最先冲击到的就是制造业工人,虽然所谓精英也注意到了(比如有本书记录了一个美国妈妈想脱离中国制造过日子的实验 - 咦这本书咋现在没有人提起了),却不以为意吧?
总之,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起头上看这段话心情复杂。大统领对华强硬,与其说是带节奏,不如说是顺应民心?
最后,虽然书名起得如此诗意,作者仍然忍不住在书的后半部分直抒胸臆,基本意思如下:啊,伟大的美国,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没错,直接说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我能在你的土壤上出身多么幸运,哪怕我出身在乡下,哪怕我的故事说明我们得非常非常幸运拥有多重保护伞才能侥幸达成阶级迁跃,哪怕我的故乡到处是毒品、少女妈妈、犯罪,但我爱美国!我们乡下人的标签之一就是爱国!我外婆最爱说她老公在二战中的故事!
这段我没忍住拍了一张原文的照片以兹留念,因为这实在说明国内作者在向”世界上最伟大国家“ - 至少不带讽刺的说是文娱最发达地区 - 学习和前进的路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你敢想象国内表现农村(比如留守儿童,比如农民工)的文艺作品里毫不羞涩地真诚说:虽然我们是留守儿童,但我们对祖国爱得深沉?大批网友是不是马上要过来打人?
哎,怪不得美国领事馆微博玩不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