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生活指南
查看话题 >多年以后,我大概会怀念
作为一个没什么厨艺的人,为果腹,要穷尽一切能想得到、使得出的手段。
其实,如果工作,租住在一个正合适的地方,早出晚归,独居的味道还没那么浓厚。现在不工作了,独居才是考验。
2020已经度过9个月,其中8个月是纯粹独居,4个月是完全不工作的状态,每天要自己解决一日三餐。接下去的几个月也还会是。
这是一种修行。感觉这一年里成熟了好几岁,很珍贵的体验。
家门口没什么能直接替代三餐的,但还好有菜市场,可以买到最基本的蔬菜,每天都要盘算着如何填饱肚子,简直把此前这么多年来缺失的厨房体验一起补上了。
周而复始,日复一日,现在有种“这辈子再也不想吃自己的手艺”的感觉。
既要合胃口,又要考虑营养,还得控制热量。还想尽可能省时省力。
有时厌倦,偶尔惊喜。常常绝望,然后熬过去,等兴致来了,还是要想的办法弄不同的食材给自己吃。总不能饿着。
从买菜开始,以洗碗结束。忙碌一小时,吃的环节大概只有15到20分钟。不得不说,这显得很不划算。所以我一直在盘算着如何节省时间,以及最大限度的利用所有食材。
有时把蔬菜买来之后会尝一下,感觉能生吃,就直接洗洗生吃,不用开火了。
有时我连一把芹菜叶都不舍得扔,想想跟什么东西可以凑一起煮碗面,这样就不用出去买菜了。
我不算特别迷恋书和电影,但现在切实体会到,不阅读不观影的人生着实干瘪无趣,语言能力明显退化。
才发现,表达欲和表达能力不是天然长在身上的,某种程度上,是输入在刺激输出,甚至决定着输出。
现在经常感到自己的语言不足以完满准确的表达想法,有点担心。希望明年生活重新运转起来之后可以恢复。
所以,那些持续创作的人真的值得赞美,也值得拥有任性的生活,丰厚的回报。这个世界不能没有优秀的传播者和造梦者,我们需要他们。
攒了一些书和电影,打算放2021年一起看。现在就先内观自己吧。毕竟把书和电影全部停掉之后,的确有意料之外的巨大收获。
秋天晴朗的早晨很感人,阳光会大片的洒进来,铺在地上,整个房间都亮了,比夏天暖,也比夏天深沉。休息的时候,偶尔跑去湖边吹吹风,更多的是站在窗前阳光里发会儿呆。
秋天的风刮起来时,肆虐地毫不客气,混着又干又烈的阳光,屋内关好的门窗都跟着暗暗作响。刚九月,已经有了北方入冬之后的全方位立体混响效果。特别凛冽,特别有生命力。
这气候对敏感皮肤和季节性鼻炎不友好,但很亲切。我讨厌北方的冷,它让人不适,让人蜷缩,热情和活力大幅削减。也不得不承认,我迷恋北方的冷,特别有力量感。呼啸之下,烟火气和人情冷暖都变得格外清晰。
到30岁时,人生其实就算过半了吧,这样一想,突然就发现没太多东西值得焦灼。或者说,在剩下的二十年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心里突然特别有谱儿。
用前三十年的能量积累,在剩下的时间里聚焦,做好那一两件事,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足够了。
二十年其实很快就过去。
然后我就又变成婴儿,从头开始。
这果然是个可以从容的年龄,我已经提前嗅到了。
年龄无疑是个好东西。尤其这一年里,突然开窍了,开始理解之前所不理解、甚至不接受的各种人,不再那么愤怒,不再轻易争执。开始看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所在,也开始明白和悦纳自己。
以前老不明白“直面自己”到底什么意思,到底要面对的是什么,有那么难吗?直到有一天貌似做到了,才算明白几分,也才明白它难在哪里。
原来我一直在力图直面,只是这世间的道理很多都看似简单朴素,实际上却一定要火候到了那一刻才习得。在那之前,智慧太少,可能那些道理的门都摸不着,别说做了,就连难在哪里都不知道。
这事儿就好像,去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寺庙,但我从未跪下叩拜过,我从来就是个去闲逛发呆的路人。
所谓修佛,修的还不是自己?你自己脑子混沌,人云亦云,爱憎不明,是非不分,就算天天给佛像烧香叩首又有何用?佛愿意搭理这样的凡人吗?至今我依然这么认为。
但另一方面我知道生活会不断推着人往前走,不断清理积存的无知。有可能,未来某天,那个旧的认知会被推翻,我也会顺从那些我曾不屑的跪拜形式,或者佛突然就搭理我了,那都说不定。
能多明白几分道理,活着才好玩。很庆幸我从没真正妥协或放弃过,尽管辛苦,所幸值得。
2020年很不一样(不是因为疫情,只是恰好赶上),给自己安排一个历时将近一年的停摆和整顿。这种难熬、令人抓狂的舒适生活,以后机会应该不会多,至少在未来15年里不会有。
多年以后,我大概会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