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模型和描述视角
When you have a hammer in your hand, everything around you starts looking like a nail.
最近在给一篇有关人的推理思维的文章写综述,这个任务需要我细细地比较领域里面已经公认的几个理论模型。一通琢磨后,我觉得很有意思,明明描述的都是同一个对象,即人的 reasoning process, 可是模型的样子很不一样,而且大都跟当年是用什么样的任务或者基于什么样的前提假设来产生的模型有关。
比如,早期的一个模型叫做 mental logic (Braine & O’Brien, 1991),认为人的推理是三个成分组成的。主成分是一个叫做 reasoning program 的控制系统,让人的思路可以延着 line of reasoning 一路进行下去;一个辅助成分是一群 inference schemas,包括 and, or, not, if 等逻辑判断规则,有点像最基本的逻辑推理脚本,指导着在推理的每一步根据当前的前提条件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另一个辅助成分是一系列的 pragmatic principles,也就是依据现实世界的规则,某个前提是真的话,某些情况就肯定不会发生了,即根据每个具体事件的具体情况,允许我们合理地跳步。这两位心理学家拟出这个模型的基础是因为他们当年是想要描述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推理思维过程。
再比如,Johnson-Laird (1970) 提出过一个叫做 mental model 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是以建立内在模型为基础的。我们通过看的、听的、触碰的等等感官系统对世界产生了认识,这个认识就是通过在大脑内重建了这个世界的表象来完成的。这位心理学家说,如果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都是通过内在表象来实现的,那么人在推理思考的时候,也应该是用到内在模型的。因此,Johnson-Laird 在描述人的推理思维时认为,人们听到前提假设后,会首先在大脑中构建出所有前提条件假设下可能的模型,然后依据逻辑判断,丢弃不可能的存在,留下可能的那些,用来进行后面的思考。这个模型最主要用来解释的是在三段论类推理问题 (syllogistic problem)中人们的表现。
再比如一个吧,同样挺早的时候有一个 heuristics-analytical thinking 的理论(Evans,1983)。这个理论关注的是人们为什么在三段论推理时会犯错误。就错误的本质来说,一旦三段论问题中的结论是符合人之前的认知的,那么即使这个结论不符合逻辑导出,很多人也认为这样的推理是合理的。这样的现象让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推理的时候仿佛先用的是直觉判断 (heuristics),如果直觉判断能够立马给出一个答案,我们往往就跟着这个答案的思路走,之后认真而谨慎的分析思维 (analytical thinking)跟进,帮我们编一个理由合理化直觉判断给的那个答案。或者,有些时候,直觉判断涉入,但是没有自然而然地让我们产生想法,遇到困难的人们才会调用分析思维,踏实下心来好好解决眼前的问题。
Again, 三个理论模型都宣称自己描述的是人的推理机制,而且也都做到了用详尽而系统的描述很好地解释了过往研究结果。但是,抑或是当初要描述的推理过程因为推理任务不同而有差异 (e.g., 人的日常谈话中的推理 vs. 人做三段论类问题时的推理),或者是思考的起点有差异 (e.g., 人用模型思考 vs. 人先用直觉判断),这些模型最终的样子各不相同。
结论。在尝试着思考或者解释一个对象的时候,尤其是像人的思维过程这种无色无味无形的对象前,先好好看看自己手里的思维工具和思维视角。因为视角和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捕捉那无色无味无形的研究对象的同时,也可能像个模子一样限制了对研究对象的还原,让我们以为研究对象就长那样;再或者像个放大镜一样,让我们只能看到这些视角和工具允许我们看到的部分。
就这样。
© 本文版权归 Trailblaz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