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笔记
年轻时心浮气躁,一直读不下去,现在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竟然能看进去了。而且这本书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小到大脑海里的那些为什么也得到了解答,比如为什么我爸,我家的邻居都不能好好在家跟老婆孩子分享生活,一定要去麻将桌。为什么,在农村,女性要被排除在土地继承之外,为什么,岳父提拔女婿,会那么值得单独表一表?为什么说礼教是吃人的?为什么许多夫妻生活是淡漠的?
乡土中国,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人们守着那片土地,不愿离开,就算成年后离开,去世时也要回去,这不仅是故乡情结,更是土地情结。“生于斯、死于斯”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根植在每个乡土人心中。乡村社会的建构,并不需要现存法律,而是自出生时携带的关系。在熟悉的环境、人、土地都是固定的,变化甚小,大家彼此熟悉的这套规则。
农村人是不是愚昧?人们常把愚昧和乡土社会的人划上等号,但是如果说他们贫穷,这还有的说,愚字,却要考量考量。乡下人在马路上听到汽车连续按喇叭,慌了手脚,东也不是,西也不是,司机探出头骂道,蠢货!费老说这真是冤枉。费老带着城里来的小姐下乡,有个学生冒充内行:麦子真高。乡下朋友虽然没说话,没骂人,却笑了。乡下人没见过世面,因此不明白如何应付汽车,这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不会赶狗一个道理。但从学习的角度,乡土人没有必要学习文字,既得的经验和习惯,足够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中国的文字、文化,都不是基层的,他们属于庙堂性的。
为什么中国有一套熟人规则?都说中国是熟人社会,走到哪里有了熟人好办事。这是中国社会区别于国外的一个很大因素。西方社会规定的是权力义务,而中国社会讲究的是人情关系。费老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社会关系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中国人的私在于,共处一个空间,没人愿意打扫公共区域?可是中国人又勤劳,商业上的成就又非常突出。这里实际上,公和私的定义不同,公,意味着可以沾些便宜。在公共区域,没人规定权力和义务,所以,大家各扫门前雪。公私问题涉及到社会结构格局,中国社会团体以家为单位,中国的家不仅包含父母兄弟,还有远亲近邻,因此家的概念可以自由延伸,由此定义了谁是自己人。个人界限没有被清晰定义,交织混杂。这个家的size也受到家族势力变化的影响。所以我们特别能感到世态炎凉。进入到这个团体,就是红楼梦里的贾芸,否则被排除在外。所以我们办事情要将交情攀关系。就我想到,中国人喜欢的个人崇拜,一个家族中,往往不是制度、结构发挥作用,而是最有出息,最有能力的那个人,来定义家族大小事务。这种伸缩的网络强调“已”,但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主义强调“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自我主义,“一切价值以’已’作为中心的主义”。
生育制度的存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财富的血缘继替。这里涉及到阶层固化的问题。因为这种固化的阶层很难打破,历史上有个创新的发明—科举制度,提供了社会的上升通道,同时让知识分子成为统治阶层的工具。这是后话。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血缘,决定了土地。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抢着付账?这里费老的解释是,亲密社群的团结依靠着相互之间拖欠的人情。付账,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人情,对方会找机会加重回礼。由此一来一往,欠人情这种行为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合作。但是中国人也知道,钱的往来上,真正的做生意,最好不要牵涉亲戚。商业,在血缘关系之外发展。
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人。这种观念的表现,联想到看电视让女婿帮忙管家这件事能够引发广泛的讨论,以及近日的新闻,外嫁的女儿分不到村里的土地,我猜测有这方面的原因。同时,父系的家族势力可以扩张的很远,可以涵盖五代内所有父系的亲属。
为什么中国家庭里,夫妻感情淡漠?中国的家庭是事业组织,家的大小跟随事业的大小发生变化。家庭不仅承担着夫妻生活,还有来自家族的、亲属的各种功能。这种功能让夫妻生活不能是夫妻生活。夫妻生活让步与家族社会的运转。
这样的结构下,人越多,越复杂,这不再是家庭生活,而是群体生活。它承担着一个小社会的发展,经济、宗教、文化各方面,总之要维持这个群体的稳定。在西方,夫妻是家庭生活的主轴,家庭由夫妻共同经营,子女是配角,他们面临的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由其他团体来负担,不在家庭分内。两性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
在中国,家族是绵延的事业群体,主轴是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向的权力结构。夫妻生活是配轴,事业的发展需要排斥着感情的发展。亲子之间讲究负责和服从。夫妻之间的感情淡漠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没什么话可说,用不着多说话”是常态。男人们在麻将桌上笑语不断,回家没话说,妻子们坐在一起唠闲嗑,回家却不能把这些话分享给丈夫。有一个观念是“守着老婆没出息”,所以他们有事在外面,没事也在外面,就是在家里坐不住。这段描写太写实了。
茶馆、烟铺、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情感岗位的消遣场所。回家后,夫妻之间各做各的,合作顺利,没事,合作不顺利,闹一场,生活还继续。费老解释,这是把生育之外的功能强加在这个社群中的结果。在乡下,有情有义的是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男性和男性在一起,女性和女性在一起。
人的感情也受社会文化的规定。感情挑战社会的稳定,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纪律排斥私情。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合。这点上想起薛兆丰曾说过结婚就是合伙办企业,感觉是这么个意思。
因此,中国的情感定向偏于向同性发展,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几个男人互表真情,他们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长大后也始终不太明白这种感情是什么,夫妻生活缺少两性间求同的的努力。大家对切身生活之外的漠然,没有兴趣。对生活的态度是克己来迁就世界,改变自己去适应外在秩序。
社会制度不仅规范人的感情,还规范化每个人的个性。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是教化性的,爸爸式的。教化过程中不存在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被教化者没有选择的机会,他所学习的那套文化,早已存在许久。孩子的出生,没有带着创建新秩序的力量,也没有服从旧秩序的一员。但是生孩子,是不大亏本的生意。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收到的干涉,超过成年人一生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比在专职君王手下做事的老百姓还难。教化不仅只存在于亲子。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年长的人掌握着教化年轻人的权力。看到年长的人要恭敬、顺从这种权力。我们客套的互问年龄,反映出社会对待长幼的态度,长幼秩序,点出了教化权力。因此我们分出各种长辈。所以也总能在社会新闻上看到老年人恬不知耻的教育年轻人。大概就是这种观念在指导他们。如果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是没有意义的比较,以后见面也没有必要问年龄,这种秩序也就打破了。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乡土社会稳定的社会结构下,一切依赖于旧识和经验,没有契约,法律存在的意义也不大,礼教是一种制度性存在,强于法律,礼教规划了每个人应该遵守的东西,不容违背。礼并不是文明、慈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时候,礼可以很野蛮,可以杀人。乡土社会里,人们不需要问为什么,只需要按照规定方法做就可以了。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变成所谓仪式。礼不靠外在权力,而是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感,人因此主动服礼。变成一种传统后,礼维持着社会运转的秩序。维持“礼” 的信念,就是教化,从小耳濡目染后,自然变成一种内在的习惯。
社会分工的结果,每个人都不得不求人而生活。权力之所以诱人,是伴随着利益,尤其经济利益,如果掌权者没有利益,或者利益不必握在权力受众,权力的诱惑力也不会太强烈。但是乡土社会有无为而治的思想,大家的生活可以自给自足,偏偏当权者非要兴土木,所以就得改朝换代了。
孝也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等于“无违”,即承认长老权力。长老保持着这种权力,不能发生反对,也不能容忍反对。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基础上。也可以称之为思想统治。这种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注入变动内容。只要承认这种形式,内容却可以随之改变,这种变化也带来了一种虚伪,因为每个时代的定义都是潦草的解释。
————补充
或者这一切构成了乡村人的精神世界,从我自身来看,我觉得这个世界是麻木的,封闭的,除自己外没有任何流动的,或许他们自身对于精神世界也没有那么多渴望。再回到开头,,乡土人种田、结婚、生娃,一代一代沿袭下来,他们并不需要知识,因为既得的经验、习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
想到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到的话题,文化,从来不属于底层人的。甚至说,我们都是没有文化的人,或许我们读了高中、大学、研究生,学到了知识,但仅是知识,没有文化。记得听蒋勋还是谁的演讲,他在里面引用到,中国有历史,没文化。这个文化是什么?
在北京,数百万的青年人每天从地铁到家,从家到地铁,有时候喜欢观察观察穿搭好看的人,但是这种人太少了,可以说,从穿着到气质,大家是那么青黄不接的状态,有钱,没品位,那些衣服模仿着欧美风、日韩风,却又学的四不像,这是新一代青年的崛起,从底层来,从小镇涌到大城市,所谓的office lady,office 白领,离我们太远了。本质上,还是那个乡土城市来大城市打工的打工人!这时的文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