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 月15日下午14—17 西方哲学史
2020年9 月15日下午14—17(接上节课)
学术思维与学术方法的培养,前者通过读书,最难最经典的书目去阅读,反复阅读,后者通过上课,方法论课程。
读书是检验文科学生最基本的方式
※如何本然地思考哲学问题?(如何像哲学家一般思考问题?)
心灵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a.心灵可把握物质吗?心灵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是否存在一种通道,使心灵可把握物质?中国:天人合一,涅槃,拥抱自然;西方:心与物的对立(人确立自我的方法,将物质用感性的方式对象化,eg.将观念中的挣钱能力变成真正的钱;将艺术思维诉诸于光和影。将心灵的外在客观化。
康德:感性:物质材料呈现于我们的独特结构:佛:象(象外之象)
b.心灵对物质的把握就是物质本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正常的认知结构如何认知(近代经验主义:主动投射)镜子:如实呈现外观(怀疑主义:如何证明镜子不是哈哈镜)幻相:对文学艺术家来讲极其重要,他们所表现的部分为此时此刻在你面前呈现物象带来心灵的感受
※哲学有何价值?谷:吃饱饭没事干才去学哲学(生活无忧无虑)
哲学会使你高贵吗?哲学与数学密不可分,例如牛顿 笛卡尔 哲学起到一种精神引领作用。综合性大学的漂亮程度与美学的研究成正比。
a.哲学使人从琐碎平庸和本能算计中超脱出来,丰富心灵,增长智慧,获得一种有价值的生活。如果受困于外在物质世界就与生物无异,欲望与自身的无能为力,追求一种安宁的自我,哲学的思考帮助自己提升。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物质的极大丰裕”用占有物质来证明自我价值(我买故我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追求,要与自我比较,不要过多的关注外界,内心安宁(哲学来的生活)是一种福慧。
b.哲学的思考让人自由公正地对待世界和他人。同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万物,明包物宇,看到树,像树去思考树,站在边物思考边物。
生态主义:万物都是平等的,自然全美,与自然进行交流(素食主义)
谷:面对不吃肉你会死的问句,我回答不会,但是我想。
生存达尔文主义,反自然主义 不能把自然达尔文主义推演到社会,政治中。社会达尔文主义,有时在中文语境中简称为“社达”,是指由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派生出来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主张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认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因此,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弱者只能遭受灭亡的命运。其代表人物斯宾塞认为:社会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也是由能量均衡原则来调节的。它表现为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斗争。人类社会只有在这种适应与斗争中才能进步。因此,生存竞争构成了社会进化的基本动因。
人在精神上有其高贵之处:沉重的肉身
c.哲学学习的目的价值在于获得知识(知识并不是一个其意自明的概念,心灵当中的观念,是十分麻烦及缠绕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批判成见,偏见与信仰
四大二律背反: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列举了4组二律背反: ①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限;反题 :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 ②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③正题: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 ,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则. ④正题:在世界原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反题:里边没有必然的东西,在这个系列里,一切都是偶然的.
是否有统一计划目的?世界宇宙的膨胀?偶然性与必然性?每个星球在独特位置是否是设计好的?历史哲学:某时某刻某个国家或者政体会是偶然产生的吗?
谷:像梦一场,我也就这样了,45岁是一个坎
哲学思考却没有明确答案,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构成哲学之为哲学的特征,一门科学若有问题与答案,其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能回答地便交给哲学。
西方哲学史的核心问题及发展线索
一、各个时代面临的核心哲学问题
二、哲学各历史阶段解决核心问题的方式
时代面临且要求解决的问题,像伟人一般用精神性的财富名留青史,就需要及时关注。
(一、整个时代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哲学问题:古代本体论问题、近代的认识论问题、现代的语言学问题、后现代的解构问题(discontruction)
本体论:外在客观世界的本体,18c 文学艺术的核心:再现 透视 文学语言的惟妙惟肖
中国:追求虚空和外在的
认识论(文艺复兴中晚期)对自我内在认识与心灵的探讨
切勿用代替论,这个时期认识论与本体论共存,但有主次流之分
谷:夏天完了,但夏天不是不见了
语言学(中国学术界强制划开)近现代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框架
语言就是连接主体与对象的中介(本质)语言及本质;命名及本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对事物本质最恰当最贴切的把握指向事物的性质。
解构:事物有其固有本质,且我们可用语言清晰认知和把握
利奥塔:《后现代关于知识分子的报告》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的逻辑》
反规律性与反必然性,结构一切思维方式,承认断裂、无主题(鲁迅:让思想退场,只能使用矫枉过正的方式。传统有很多的好东西,说法不好)
所以,偏激有时候也只是一种策略手段,对于整个历史(客观发生的事件 被写入历史的事件) 事件比历史重要的多,找不到其合理性,偶然性,20世纪的文学艺术,对个体来讲的偶然。“移情说”西方后现代
谷:你们的父辈会比你们时尚的多(80年代90年代初)反潮流反主流,整个社会的反叛期,追求现代性与西方的脱节,近些年来中国逐渐好转。
后人类文学,新新人类,对对象(客体进入视野,人也成为认知对象),主体(人工智能能否成为主体),语言(探讨语言及符号进行放大)
本体论阶段的本体论问题:
a.外在世界从哪里来?世界本源是什么?
人类思维必有方式,追根问底,还原主义的方式(追问原因由果到因)
时间上的在先(本原性追问):事物的出现放在序列中 休谟:天下雨—地面湿(前后序列)
逻辑上的在先(本体性追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需要鸡就先有鸡,需要蛋就先有蛋,是一种哲学思维
施一公不承认时间的存在,只承认空间
事实命题,价值命题
b.构成世界的所有客体其本质是什么?人性区别于猪性是什么(类别)一种共同特质。
构成这世界的所有存在物有无共同的本质?庄子是美学的设立者,惠子是逻辑的设立者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吾,吾知之濠上也。”
不存在一高一低的思想,是各自在各自领域的认识,万物由它而来,它不能被定义
写论文要学会对大概念进行逐渐的细化,大卸八块,在把八块卸掉八块。(例如自然美分为园林美、沼泽等等)
认识论阶段的认识论问题?
a.外在世界之于人自身,究竟可不可以认识?
人有没有认知能力的问题?
对主体性的第一次确证
b.外在世界如果可以认识,哪些可以认识,哪些不可以认识?
科技的蓬勃发展,给人类带来极大的自信。康德:灵魂、上帝、自由?可以认识么?
谷:说不清楚就闭嘴保持沉默。
实践理性 古希腊=道德
c.外在世界如果可以认识,应用什么手段?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美学专业最关心的问题)
需要摒弃格物致知(事物的自然整体)的认识方式
静 敬 良知去除外在直达事物本身,一眼千年
对知识的洞察转化为智的直觉(体悟)
天才:为艺术制定规则的能力 moldel
d.外在世界若可以认识,我们的认识就是事物本质,人类的理性主义的认识,具有普遍有效性,唯一的本质。
现代科学主义:所有的知识构造,其有效性只限于人类自身
独特的认知结构:我们认识到的事物的某一侧面,非本质,我们可无限接近事物的本质,但无法到达
表达自我的认识至关重要,人之外物种的的表达方式同样重要,例如 玛格丽特画了一幅烟斗,但是提名《这不是烟斗》 福柯《这不是烟斗》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著名的烟斗系列,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的句子,展现了图形和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哲学和绘画领域引发了诸多兴趣和讨论。福柯在本书中从图形诗的角度入手,对马格利特这组烟斗画进行解读,在显示出他强大的哲学思辨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以及幽默有趣的一面
一位画家画了一幅既像猫又像狗的马,人们问:你画的是四不像吗?画家答:我画的是马眼中的马。
人类认知世界的无限可能,人类的渺小,了解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方法+认识界限
语言学阶段的语言学问题
a.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哲学所使用的语言是否可靠?是否清晰、明确且不产生歧义?
b.哲学属于思想,思想需要语言表达,哲学真正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特别是语言的语法与逻辑形式问题。在语言的语法逻辑中,隐藏着世界的秘密 “逻辑”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个希腊词,即“逻各斯”(logos,其复数形式是logoi)。“逻各斯”是多义的,其主要含义有: (1)一般的规律、原理和规则。一般认为,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哲学中,主要用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变化具有一定的尺度,它们虽然变化无常,但人们仍然能够加以把握。在斯多亚学派那里,“逻各斯”表示神圣的秩序;在新柏拉图主义那里,“逻各斯”表示展现在可感世界中的可理解的支配性力量;在基督教中,“逻各斯”指上帝的话语。就此而言,“逻各斯”类似于中国老庄哲学的“道”。 (2)命题、说明、解释、论证等。例如,亚里士多德根据第一原理阐述“逻各斯”。 (3)理性、推理、推理能力、与经验相对的抽象理论、与直觉相对的有条理的推理。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用“逻各斯”一词表示灵魂的理智部分。 (4)尺度、关系、比例、比率等。例如,亚里士多德曾谈到音律的“逻各斯”。 (5)价值、分量。例如,赫拉克利特谈到人的“逻各斯”大于其他事物的“逻各斯”。 不过,“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理性、秩序、规律,其中核心含义又是“秩序”和“规律”,其他含义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例如,“有秩序的”、“合乎规律的”就是合乎“理性”的;“推理”就是按照“规律”进行有“秩序”的、有条理的思维。西方各门科学的词尾“学”字(-logy),均起源于“逻各斯”这个词,“逻辑”一词更是从它引申出来的。 尽管亚里士多德在“议论”或“论证”的意义上使用过“逻各斯”一词,但他更多地用“分析”或“分析学”去表示他关于推理的理论。据史料记载,斯多亚派使用过“逻辑”一词,认为它包括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逍遥学派和古罗马的西塞罗则比较正式地使用了“逻辑”一词,但古罗马更多地用“论辩术”(dialectica)表示包括逻辑和修辞学的科学。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有时用“logica”、有时用 “dialectica”表示逻辑。直到近代,西方才通用“logic”、“logik”、“logique”等表示逻辑这门科学。
Sth is sth 研究is be 中间的问题。
Be being (有 是 原因所在)
c.语言表达思想时,一部分可用语言阐明,一部分难用语言来指示,而只能构成思的对象。不能用人的语言,佛是什么,美是什么?
海德格尔“人处于沉沦的存在,向死而生的过程,人面临一个终极命运(思考追问的对象),烦、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