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华杉解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杉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4月第一版
计篇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有言: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胜于易胜也。 所以孙子之胜,都是先胜于庙堂,而不是夺胜于战场,从出发点上,就轻视可歌可泣的战斗战事,而追求兵不血刃,未战先胜,不战而胜。
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说一举一动都是“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一个举措下去的时候,短期可能看不出什么影响,但只要你错了,它总会反映出来惩罚你。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孙子兵法的计,就是计算敌我双方,进行优劣势比较,就像我们企业战略用的SWOT分析(优劣势分析)模型,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比较哪些科目呢?就是:道、天、地、将、法 王晳注解说,这就是“经之以五事”。“用兵之道,人和为本,天时地利助之”,人和、天时、地利三者都齐备了,然后才能举兵。决定举兵了,再选将,选谁做主帅。主帅定了,然后修法,他有领导力,能法令严明,令行禁止。所以是道、天、地、将、法,这个次序。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用五事校计彼我之优劣,探索胜负之情状。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令民与上同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下同欲者胜。上下同心同德同欲,是战争的国内政治基础,在于人民支不支持战争。全国人民支持你,你才打;不支持,就不要轻举妄动。 兵家的道,不是宇宙的真理,就是问人民支不支持战争,效不效忠君主,能不能为国捐躯。所以道甚至也不是战争的正义性。林彪说,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靠这两杆子,就是这道理。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对将的人格排序,他把智排在了第一位,而勇则屈居第四。因为孙子的价值观,是先胜后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首先是强调用智。 杜牧注解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之流,用智为先。智能识权变,识变通。 申包胥说:不智,则不能知民之极,无以诠度天下之众寡。了解自己的力量极限,衡量天下大势,谋计于庙堂,变通于战场,都要靠智。 梅尧臣说: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果断,严能立威。 王晳说: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也;信者,号令一也;仁者,专抚恻隐,得人心也;勇者,循义不惧,能果毅也;严者,以威严肃众心也。五者相须,缺一不可。
什么是信?杜牧注解得准确: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信就是赏罚分明,每个人都非常清楚,犯什么错受什么刑,立什么功受什么赏。 秦灭六国,就靠一个“信”字。这个信,不是对六国之信,而是对秦人、秦军之信,就是完全以军功封爵。商鞅变法,就是从立信开始,所谓立木取信,在都城南门竖一根木头,贴一张告示,谁把这根木头背到北门,赏十两金子。没人信。提到五十两,有人试一试,真得了五十两黄金。从此政府说啥,人民都信。 信,则民心民力可用。不信,则民心民力皆不可用。信,有赏罚分明之信,也有默契之信。 西点军校有一条对领导力的要求——心里装着对方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所以信不仅是一种机制,更是一种人格力量。
仁。杜牧注解说: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 爱人悯物,这四个字很本质,要爱人,还要悯物。爱惜公物也是仁,用什么东西不爱惜,随意浪费,也是不仁。
勇。杜牧注解说: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逡巡,是迟疑,退让。勇,就是决谋合战,当机立断,勇往直前。兵家说某人“好谋无断”,老是在谋划,就是决断不了,为什么?没有勇!这个在实际工作中也常见。没有勇,一是决断不了;二是好不容易决定了,执行又不坚决,老想缩回来,最后真把自己缩没了。
严。杜牧注解说,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这就是为什么古来名将一出兵就老是找碴儿杀人立威,最好是杀皇上的亲信,杀那些自以为有靠山的人。
曾国藩书生带兵,每天翻《孙子兵法》,智信仁勇严,对照自己,从来没打过仗,哪有什么智。信、仁,勉强能凑和。勇,自己倒也不贪生怕死,但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再勇也猛不起来。严,他做到了,他认为天下大乱,是积了“几十年该杀未杀之人”,“杀人如麻,仁义行天下”,杀他们就是对人民最大的仁义,最后得了个“曾剃头”的绰号。 那智和勇怎么补呢?怎么看自己都差得远,手下的农民将领,更是不行,他后来总结出两个字:廉、明。 孙子的将道是“智信仁勇严”,曾国藩加了“廉明”二字。他说,士兵对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能征善战没法要求。但是人人都盯着自己的利益,对将官在银钱上是否干净,对下属保举提拔是否公平,就十分在意。你不贪钱,他就服你。所以廉,就是帐目公开,清廉服众,腐败的军队打不了仗。自己清正廉明,但对下属的小款小赏,又常常放宽,让大家时常得点好处,这就人人都服你,愿意跟你。 明,就是要把下属的表现一一看明。临阵之际,是谁冲锋陷阵,是谁随后助阵,是谁拼死阻击,又是谁见危先避,全部看明记清。 作为将领,是否身先士卒倒在其次。因为你往往是在后面指挥,不是在前面冲杀。最重要的甚至也不是计谋高超,指挥若定,而是分配公平,谁有什么功劳你都清楚,都能准确衡量赏罚,则个个放心,人人奋勇,都能你卖命。 项羽是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刘邦就是只管论功行赏、论过处罚。
曾国藩说,以廉明二字为基础,智信仁勇严可以积累而得。没有廉明的基础,自己不能服众,赏罚又不准确,智信仁勇严也是空的。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曲制,是组织架构、部队编制、指挥系统。官道是人事制度。主用是物资管理和财务制度。 法,是管理,是管理办法。管理在现代社会成为一个专业词汇,而现代管理学,就脱胎于军队的管理。
道、天、地,是大略;将和法,则是雄才,能组织、动员、驾御、推动。 我们看成功的企业家,都是雄才大略兼备。而雄才又比大略重要。因为大略可以问别人,可以请顾问,而雄才只能在自己身上。只有雄才,没有大略,也可成为大企业家。只有大略,没有雄才,在古代就做谋士幕僚,在今天就开咨询公司吧。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对以上五事,道、天、地、将、法,进行比较,比较七个方面。
第一是主孰有道,哪一方的君主有道。 主孰有道,前面说的是令民与上同意与。要上下一心同欲,就要共享胜利果实,对民众政策得当,对问下舍得封赏。 刘邦问韩信,你怎么不跟项羽跟我呢?韩信说,项羽对人民残酷,对问下不舍得封赏,大印刻好了,在手里摸来搓去,边角都磨圆了,还不舍得拿出去,恨不得再收起来。主公您就不一样,对民众约法三章,对手下封赏放权。
将孰有能,就是比较双方将领本事。所以打仗常常有这种情况,知道对方大将厉害,就坚决不出战,派间谍去买通对方宠臣,离间他君臣关系,把这大将调走,换个笨蛋来,然后一战而胜。 天地孰得,看谁得天时地利。法令孰行,曹操注解说:设而不犯,犯而必诛。设了法令,就不会有人犯,犯了就一定诛杀。法令,法就是法律条款,令是行政命令。梅尧臣注:齐众以法,一众以令。 兵众孰强,杜牧注:上下和同,勇于战为强,卒众车多为强。士卒孰练,这一条和兵众孰强分开讲,很有意义。人的可塑性很强,正常人经过训练,都能从事专业工作,如果一辈子只练一件事,就能成为世界级专家。赏罚孰明,赏罚是个大学问。可以说赏罚决定战斗力。赏罚的关键,主要是两条,一是及时,二是恰当。 《司马法》说: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这是讲赏罚要及时,做好事的利益,让他马上得到;做坏事的惩罚,让大家马上看到。如果不能及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王子注说:赏无度,则费而无恩;罚无度,则戮而无威。这是讲赏罚要适度,滥赏无度,大家拿了还不感激你;滥罚无度,人人愤恨,你也没有威信。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李筌注解:敌贪利必乱,乱则可取之。 贪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春秋时,秦穆公问蹇叔,我怎样才能称霸天下呢?蹇叔说: 夫霸天下者有三戒:毋贪,毋忿,毋急。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蹶。夫审大小而图之,乌用贪?衡彼己而施之,乌用忿?酌缓而布之,乌用急?君能戒此三者,于霸也近矣。 下判断、做事业,要把握两条:趋利、避害。趋利和避害的权重,应该至少是相当的,五对五。但是往往都成了七比三,甚至九比一。为什么?因为利往往在明处,在眼前,让人激动,而害在暗处,在远处,让人心生侥幸。我们经常看到人,去做一些利益极小,而隐患极大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那利马上可以得到。而那明明的的的害,他却不可救药地认为“不一定”
怒而挠之
杜牧注解说:大将刚戾者,可激之令怒,则逞快意,不顾本谋也。 对刚烈易怒的敌将,激怒他,给他施以冲动的魔法,他为解一时之恨,逞志快意,就会不顾本谋,本来要干的、最重要的事也不顾也,一定要马上解恨。结果恨没解,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
夫未战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李筌注:太一遁甲置算之法,六十算以上为多算,六十算以下为少算,六十算以下为少算。如果我方多算,敌方少算,则我方胜。如我方少算,敌方多算,则敌方胜。所以战前计算于庙堂,胜负是容易预测的。 多算胜,少算败。多算就可以打,少算就要小心,多想想,多准备准备,如果根本一点胜算都没有,就不要打了。
五事七计,是基本面、实力面、战略面。五事,是道、天、地、将、法,计算比较敌我双方这五个方面,得到七计,七个计算比较的结果: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兵法讲庙算,算的就是这五事七计,算下来就知道胜负。胜了才打,没有胜算就不打,就韬光养晦,继续准备。
作战第二
故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李筌注:利害相依所生,先知其害,然后知其利。 李嘉诚说,做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 经营和打仗一样,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其实比打仗的胜算还低十倍。因为打仗就是两方打,不是你胜就是我胜,经营是你不知道跟谁在打。 为什么我们的趋利意识总是百倍于避害意识呢?主要是因为侥幸心理,赌一把,大不了重新来过。
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也,货也。
军队开出去,必须给士兵一个杀敌的理由,让每个人都成为“激情杀人”的亡命徒。有两种感情可以让人忘记生命危险,一是愤怒,怒气上来,就什么也不顾;二是贪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先看怒。杜牧注:万人非能同心皆怒,在我激之以势使然也。千万人的军队,你要他们都恨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所谓同仇敌忾,就要想办法去激他。 典型的战例是燕国攻打齐国,围了即墨。田单守城。当时燕军把齐军俘虏鼻子都割了,齐国人非常愤怒,更加坚守。田单就想把这愤怒放大,化悲愤为力量,去杀破燕军。 他派出间谍,到燕军中散布谣言,说齐国人最怕燕军掘他们城外的祖坟,如果辱及他们的祖先,他们肯定崩溃了,投降求燕军停手。 燕军上了钩,就在城外掘祖坟,烧死人。齐国人在城墙上看见了,每个人眼睛都恨得喷出火来。田单见士卒可用,率军出城作战,齐国人杀红了眼,大破燕师。
再看赏。曹操注解说: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杜牧注:使士见取敌之利者,货财也。谓得敌之货财,必以赏之,使人皆有欲,各自为战。人知胜敌以厚赏之利,则冒白刃、当矢石而乐以进战者,皆货财酬勋赏劳之诱也。 我们常说什么部队军纪好,什么部队军纪好,什么部队军纪不好。其实这军纪好与不好,都在于主帅的战略目的。军纪好,秋毫无犯,那是有政治目的的。军纪不好,烧杀抢掠奸淫,那是激励机制。往往一个城久攻不下,城里人死守不投降,对敌人秋毫无犯的必要也没了,主帅就会作激励动员:破城之后,大掠三日。 湘军攻破金陵,啥军纪都没了,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抢光了财物为毁灭证据,一把火把天王府烧了。之后给太后汇报说:南京什么财物也没有。
谋攻第三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还是谋利害关系,趋利避害。打仗不是为了杀敌,因为杀敌要付出代价,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晓之以利害,让他投降,全城全人全财全货的尽归于我。
曹操注解说: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把敌人围起来,让他绝望,认清形势,投降,那是最好不过。他若作困兽之斗,我们攻城击破他,那就要付出低价,得到的也不是全城,而是一个破城。更何况,战场上什么都可能发生,不一定能胜利。 百战百胜不是什么好事。每一次战胜都有代价,有消耗。百战则民疲,百胜则主骄。你又疲惫又骄傲,对方则憋足了劲要雪耻,可能下一仗就翻盘了。再说了,都百战百胜了,还在打,可见这胜的质量不高,没解决问题。 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传檄而定,写封告示就平定了。次之呢,也要一战而定,打一仗就解决问题。百战百胜,那本身就是问题。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上兵伐谋,不是说打仗要用计谋,是说要破坏敌方的计谋。伐掉他的计谋,伐掉他的念想,从根儿上把他的念头伐掉了。让他发现条件不具备,风险很大,胜算不多,放弃自己的计划。 伐交,则是破坏他的外交,打散他的盟友。其次伐兵,那是伐谋、伐交都弄不成,再不得已才动刀兵。姜太公说:争胜于白刃之前,非良将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孙子是非常强调兵力原则的,有绝对优势兵力才打,十倍优势才打包围战,五倍优势才进攻。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就是这意思。 没有绝对优势,比如只有两倍优势,那就要“倍则分之”,调动敌人,让他分兵,分割他,形成我方更大优势再打。毛泽东总结为: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兵力相当,两军遭遇,敌得住,就战之。敌不住,就逃之夭夭。毛泽东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不跑会怎样?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你坚守不跑,就会被敌人擒了。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知己知彼,我们关注的往往是知彼,因为认为知己是理所当然的。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现实是往往问题出在不知己。现实是你想知彼却得不到,别人怎么回事你怎么知道呢? 所以唐太宗说:今之将臣,虽未能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不利乎? 我认为,知己不知彼,胜率不是50%,至少是80%!要把工夫下在知己上。我不管你怎样,因为我也管不着,我只管我怎样,你怎样我都有准备,我还能调动你。读《曾国藩全集》,他的日记里很少谈敌情,都是研究自己军队建设管理的事。敌情,打了才晓得。 用在经营活动中,还有一个问题,知己知彼,彼是谁?竞争对手吗?非也!是顾客。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又知道顾客,那就每战必胜。
军形第四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什么是形?曹操注解说: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形,是可以观察到的,我动彼应,我动一动,看你怎么回应;你动一动,看我怎么回应,相互试探,相互观察。
古代真正善于作战的人,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可以占用敌人的时机。不可战胜,在于你自个儿,能否战胜敌人,在于对方有没有给你可胜之机。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正可以和上一章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对应。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就是知己;然后等等敌人什么时候可以被战胜的时机,就是知彼。
很多人,败就败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办。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办不到的事,就不要强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非要办,就会输光了老本。 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选择。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等待什么?等待形势变化。什么叫形势变化,就是形变化为形胜,势变化为势胜。 形胜,是在等待中积累,让自己不可胜,越来越强。势胜,是胜机出现,抓住机会,一战而定。 等什么呢?一是等形胜,积累自己;二是等势胜,等对方失误。对方一失误,胜机就出现了。对方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或者战胜的代价太大,不如再等一等划算。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按孙子的标准,韩信的背水一战又不是“善之善者也”了,因为这事不常发生,不是有把握的事儿。比如你用一万人击败了敌军二十万人,那必然天下闻名,全天下人都说你厉害,两千年后史书上还写着你的案例。你若用二十万人吃掉了敌军一万人,没人会记你一笑。但是,一万人击败二十万人是小概率事件。你这将军怎么带的兵,居然让一万人和敌军二十万人遭遇呢?靠着运气和对方是个笨蛋,居然让你赢了。 我们要特别警惕那种“战胜而天下曰善”的精彩案例,自以为可以复制,结果你一上手却复制不了!韩信背水一战得胜,你背水一战,可能就被撵水里喂鱼了。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真正善于作战的人,都是战胜了容易战胜的敌人,甚至是战胜了已经失败的敌人。胜已败者也!这句话要再强调一遍。真正的善战者,不是把敌人把败,而是看见敌人已经败了,他才开打! 所以,真正善战的都不是“名将”。名将是什么呢?不可能打赢的仗,都给他打赢了,所以一战成名!项羽啊、李广啊,都是这样的千古名将。而真正善战的人呢,他准备充分,按部就班,一点差错都没有。 孙子自己从在吴国为将后,除了说他贡献很大之外,基本没有什么具体故事,最后也不知道怎么死的,想必是死在自家床上,所以没有伍子胥那样冤死的故事。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获得胜利地位,获得取胜条件之后,才投入战斗。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冲上去就打,企图在战斗中捕捉机会侥幸获胜。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他在一个行业扎根十几年,然后有所成,这没有故事性。女大学生毕业卖性用品,这才能上头条。西谚云:成功者都在私底下偷笑,失败者占据新闻版面。不要做那可歌可泣的人。别学那新闻报道里的人,那都是小概率事件,要学你身边的人,那才是世界真相。
兵势第五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势,就是创造势所必然。我只要造成那势,就必然得以那结果。做事先看形,做起来就靠势。
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三术不同也。——荀悦
但是“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不是《孙子兵法》讲的势,孙子讲的势,更是人为地制造出一种势态,俗话说“造势”,就有点这个意思。 造势,然后任势,用这种制造出来的势态去驱使团队,甚至呼天唤地。孙子更强调通过造势去影响人的心志。 势篇第一句就是讲管理,组织架构的问题。 分数和形名,和第一篇《计篇》,五事七计里的第五事: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基本相通。 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是组织永远的课题,一个架构,时间长了就不适应了。公司一发展,原来的架构又不行了。所以不停地要搞组织变革,要搞跨部门协调。大到国家,如今搞改革成立这么多“领导小组”,就是一个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的问题。 兵法讲这个,就没人爱听了。但能不能打赢,主要的秘密都在大家不爱听的、打瞌睡的部分,不在人人都兴奋的那部分。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这里的关键是“其势险,其节短”。势险和节短,关键把握节短。短,就是近,距离近、时间短。势险,是积累的势能最大,力量最大。节短,是释放能量的距离最短、时间最短,那就准确命中而且有最大杀伤力。 从小听说的都是百步穿杨的故事,兵法则告诉你不要指望百步穿杨,要十步之外射簸箕,那样才能射中、射穿。 战,要一战而定;击,要一发而中。所有的工夫,都在研究这一击,蓄积这一击的能量,打磨这一击的箭头,选择这一击的时间地点。 准备好的,其势险、其节短的一击,能保证击中,而且只需要射一箭。而乱箭齐发,不仅射不中,一大堆人,每一支箭,都要花钱花精力。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俗话说,形势比人强,胜负之道,在于怎么造势,这得主帅自己研究,而不求之于下面的人。什么事没干好,你不能骂下面的人不行,执行力太差,或者强力逼下面的人去干,是你自己没安排好。即便是人不行,也是你自己没选对人。 所以优秀的领导者,求之于势,不责怪下面人。能够造好势,选对人。 杜牧注解说:善战者先量度兵势,然后量人之才,随短长以任之,不责怪说下面人不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