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句子
1.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而所能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资、命运、努力。学问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运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2. 努力而不能战胜的遭遇才是命运。
3. 因境界有高低,所以人所实际享受的一部分世界也有大小,一个人所能享受的世界的大小,以其所能感觉的和所能认识的范围的大小为限。
4. 何为意义?意义发生于自觉及了解。任何事物,如果我们对它能够了解,便有意义;否则便无意义。了解越多,越有意义,了解得少,便没有多大的意义。何为自觉?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一种事情,便是自觉。
5. 有些道德价值,非在逆境中不能实现。这并不是事实问题,而是此等道德价值,本来即含蕴逆境。“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6. 穆勒说:人若对于高等快乐及低等快乐均有经验,他一定愿为苏格拉底而死,不愿为一蠢猪而死。
7. 万物各自为,但其自为于无形中,亦即是为他。万物各为其私,但各为私于无形中即是为公。此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调和。
8. 孟子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朱子说:“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不著不察,正是所谓没有清楚的了解。
9. 天真、活泼本是两个好名词,但有许多人,误以混沌、易于冲动为天真,误以举动随便、轻举妄动为活泼。
10. 一个人不计较他个人的成败祸福,而做他所愿做的事,所谓真率,莫过于此。一个人不计较他个人的成败祸福,而做他所应该做的事,所谓纯洁,莫过于此。《新世训》赞美提倡这种人生,并且说,有这种人生的人,心境真率空阔无沾滞,所谓胸怀洒落者,即是指此种心境说。有这种生活的人,做事是一往直前,心境是空阔无沾滞,所谓天真,宜无过于此。
11. 真率纯洁而不混沌的人生,有朝气、有精神、自强不息,而不轻举妄动的人生,并不是自然的礼物,而是精神的创造。这就是说,这是从学力功夫产生出来的。学力功夫也不是违反自然,也不是矫揉人性,造作出一种样子。学力功夫的功用,在于辅助自然的发展,补其偏而救其弊。这就是所谓教育的功用。
12. 不靠学力功夫,而自然有的纯洁率真,是与混沌相连带的。不靠学力而自然有的有朝气、有精神,是与喜欢轻举妄动相连带的。因其是相连带的,所以严格地说,这种真率纯洁,不一定是真正的真率纯洁。这种自强不息,不一定是真正的自强不息。
13. 人所可能有的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其行为是顺着他的才能或顺着他的习惯与社会习俗去做。既无明了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种意义。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道德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所谓义与利,并非各不相关,二者表面相反,实则相辅相成。二者的真正区别,应该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天地境界的特征是:在此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
14. 一个人的努力,我们称为力,以与才与命相对。力的效用,有所至而止。这是一个界限。这一个界限,是一个人的才与命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天资,我们称为才。一个人在某方面的才的极致,即是他的力的效用的界限。到了这个界限,他在某方面的工作,即只能有量的增加,而不能有质的进益。
15. 我们所谓命,只是人的适然的遭遇。未遭遇以前,其遭遇可以如此,可以不如此。既遭遇之后,对于有此遭遇,他自己既不能负责,亦不能确定说有何人可以负责。
16.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以尽伦尽职为其行为的目的。无论他的才是大是小,他总可用力以达到这种目的。
17. 万物皆自为。但一物的自为,别人可以得其用。一物只是自为,但自为的效用,可以是为他。在西洋思想史中,有一派的经济学家,以为在人的经济关系中,人人皆求自己的利,但于其求其自己的利的时候,他已于无形中,帮助了别人,同时亦于无形中,受了别人的帮助。照这一派的哲学家的说法,自然是妥于安排的。在他的安排中,万物各自为,但其自为于无形中,亦即是为他。万物各为其私,但各为私于无形中即是为公。此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调和。(亚当 斯密就推崇自发秩序: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但受“看不见的手”驱使,通过分工和市场,是可以做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他相信:市场可以孕育道德,道德可以自然生长。)
18. 人应该求别人的利,这是一个道德律。但人为什么愿意遵照此道德律,快乐论者或功利论者说,正因求别人的利,亦正是求自己的利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19. 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觉解,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佛家说,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庄子说:“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20. 人的道德判断,可有错误,而且常有错误。我们说,人于尽某伦,尽某职时,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并不是难知的。这可说是他的良知所知。不过于道心与人欲冲突的时候,人亦常找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以证明他所应该做的事,是不应该做的,他所不应该做的事,是应该做的。此即道学家所谓用智自欺。找理由是用智。所找的理由,虽非而似是,似是而即自以为是,是自欺。用智自欺的结果,往往使人有错误的道德判断。
21. 他所想象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所有的乐,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并不能享受。例如,《庄子》所谓恬愉之乐,是比有自然境界较高的境界的人所想象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乐。其实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并不知有此乐。既不知有此种乐,亦不能享受此种乐。
22. 有许多人赞美耕织,歌颂渔櫵。耕织渔櫵,或亦有其乐,但其乐决不是赞美耕织,歌颂渔櫵的人,所赞美歌颂的那一种乐。所谓高人逸士,都是这一类的旁观者。他们大都赞美自然界及自然境界。他们虽多赞美自然界,及自然境界,但他们的境界,却都不是自然境界。
23. 一个人若自觉他是天真烂漫,他即不是天真烂漫。他不能对于他自己的天真烂漫有觉解。如有此觉解,他即已失去了他的天真烂漫。常听人说:“我是天真烂漫的。”这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亦必是一句欺人之谈。
24. 人之所以为人,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其有觉解。在自然境界中的人,比于在别的境界的人,固是有较低程度的觉解,然比于禽兽,还是有觉解的。我们不说禽兽的境界是自然境界,它们大概是说不到有什么境界。它们只有存在,而存在只是自然界的事实。我们说:“人应该尽心尽性。充分发展人的知觉灵明,是尽心尽性。充分发展人的知觉灵明,即是增进人的觉解。”
25. 人若不受艰辛困苦,而即得到团圆,则其团圆即等于海格尔所谓原始的统一调和。有之者,虽有之,而对之无觉解。对之无觉解,则其人虽有团圆,而亦不能享受之。必受尽苦辛而后得到的团圆,有团圆者识能享受之。这是别人所不能给予,而必须他自己求得的。诗说:“自求多福。”福都是需要自己求的。
26. 海格尔是一个乐观的哲学家。照他的说法,宇宙间有恶与不善,是宇宙的精神求觉解的一种条件。人生中有苦痛,是人享受快乐的一种条件。若从全体来看,则恶、不善、苦痛等,不仅只是恶、不善、苦痛等。对于美、善、快乐等,恶、不善、苦痛,亦有其积极的功用。从此方面来看,即有恶与不善的世界,亦是完全的世界,即有苦痛的人生,亦是美满的人生。
27. 人的文化与蜂蚁的文化是有区别的。蜂蚁的文化,是无觉解的,本能的,可以说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的文化,则是有觉解的,是心灵的,可以说是精神的创造。自然的产物,虽亦自有其价值,但不能以之替代精神的创造的价值。真山真水可以是美的,但不能以其美替代山水画以及山水照相的美。真山真水的美是自然的产物。山水画以及山水照相的美是精神的创造。此二者实不能互相替代的。
28. 自发的合乎道德的行为,往往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因此往往是不常的。前人说:“慷慨捐生易,从容就义难。”慷慨捐生,出于一时的冲动,所谓“把心一横,将生死置之度外”。人于有此等冲动时,若一下即把事行了,尚无问题。若一下不能即行,则冲动一过,有别念牵制,恐怕即不能照他原来的意思行了。
29. 一般动物不知怕死,是因为它不知有死。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知怕死,是因为不知死之可怕,如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者。
30.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日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31. 群众心理与个人心理不同。群众易于激动,易于使相信某事。此其原因,在于群众之互相刺激,互相影响(此杜威先生说)。
32. 人之所以能有觉解,是因为人是有心的。人有心,人的心的要素,用中国哲学家的向来用的话说是“知觉灵明”。宇宙间有了人,有了人的心,即如于黑暗中有了灯。“人者,天地之心。”(《礼运》语)由此我们可以说:没有人的宇宙,即是没有觉解的宇宙。有觉解的宇宙与没有觉解的宇宙,是有重大的不同的。“天若不生人,万古常如夜。”
33. 若蚂蚁打仗,虽奋不顾身,但其行为则只是本能的,无觉解的。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的。
34. 人所以要尽性,因为他觉解有标准,觉解有应该,不安于事实上的不完全。他要“尽得这道理”,“成就一个是而已”。此外没有别的为什么。
35. 人不但是人,而且是生物,是动物。他有人之性,亦有生物之性,动物之性。于《新理学》中,我们说,生物之性,动物之性,亦是人所有的,但不是人之性,而是人所有之性。感情欲望等,大概都是人的人所有之性发出的。从人的人所有之性发出者,道学家谓之人心。从人的人之性发出者,道学家谓之道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是道学家所常引用的一句话。一般人虽有道心而未必能见之于行事。所以说:“道心惟微。”欲食虽不必是不应该的,但往往可以使人做不应该做的事。所以说:“人心惟危。”
36. 活动之原动力是欲。此所谓欲,包括现在心理学中所谓冲动及欲望。凡人皆有一种“不学而能”的,原始的活动,或活动之倾向,即是所谓本能或冲动。冲动是无意识的,虽求实现,而不知所实现者是什么,虽系一种要求,而不知所要求者是什么。若冲动而含知识分子,不但要求,而且对于所要求者,有相当之知识,则即是所谓欲望。
37. 梁任公先生说:“须知理性是一件事,情感又是一件事。理性只能叫人知道某件事该做,某件事该怎样做,却不能叫人去做事,能叫人去做事的,只有情感。我们既承认世界事要人去做,就不能不对于情感这样东西十分尊重。情感结晶,便是宗教化。情感烧到白热度,事业才会做出来。”
38. 人的良知,常以其社会所以为善者为善。
39. 《新世训》说:“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他所愿意做者,另一部分是他所应该做者。合乎他的兴趣者,是他所愿意做者。由于他的义务者,是他所应该做者。”
40. 一个人应该牺牲他自己,以求社会的利。如其因此而贫,我们赞美他,是赞美他的牺牲,不是赞美他的贫。
41. 道学家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民初人以为这些话十足表示旧社会制度下的人的奴性,其实这些话所表示者并不是奴性,而是真正的自主。在道德境界的人,所注意者,是尽其伦,尽其职。如事君而不能使其君尽君道,如事亲而不能得其亲的欢心,忠臣孝子所虑者,是自己的伦或职有未尽,而不是其君其父对他或有不公。
42. 他不量自己的才力,而恋居高位,任大事,这就是不道德的行为。所以他虽遇事尽心竭力,而仍不能免于道德上的责备。
43. 我们于以下四点说真风流的构成条件。第一点,真名士,真风流的人,必有玄心。玄心可以说是超越感。超越是超过自我。超过自我,则可以无我。真风流的人必须无我。无我则个人的祸福成败,以及生死,都不足介其意。第二点,真风流的人,必须有洞见。所谓洞见,就是不借推理,专凭直觉,而得来的对于真理的知识。洞见亦简称为“见”。“见”不是凭借推理得来的,所以表示“见”的言语,亦不须长篇大论,只需几句话或几个字表示之。此几句话或几个字即所谓名言隽语。名言隽语,是风流的人的言语。第三点,真风流的人,必须有妙赏,所谓妙赏就是对于美的深切的感觉。第四点,真风流的人,必有深情。《枯树赋》云:“桓温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逢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真正风流的人有深情。但因其有玄心,能超越自我,所以他虽有情而无我。
44. 理智在人生之地位及其功用,在引导诸欲,一方面使其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使其不互相冲突。理智无力,欲则无眼。
45. 一个人想教他的事业或学问继续发展进步,他须常有戒慎恐惧之心。人于做事将成功时,往往有志得意满的心;于做事将失败时,往往有戒慎恐惧的心。戒慎恐惧近乎是志得意满的反面。我们说近乎是,因为志得意满的真正反面,是颓丧忧闷。人若常存戒慎恐惧的心,则是常存一近乎志得意满的反面的心。所以他的事业,无论如何成功,如何进展,都不是其极。所以他的事业,可以继续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