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或不考研给你的人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查看话题 >我为什么要读研
读研可以说是改变了我一生的决定,作用的强烈不亚于我决定在国外生活。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陶杰《杀鹌鹑的少女》
我的读研历程开始于我的两个“失败”和“失误”。第一个失败是高考选学校的时候,没有填报211 985,而是填了一家有“口碑”的,但不是211或者 985的学校。以至于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我都不是特别熟悉什么是211,985,直到我出国后看到豆瓣的一些小组,我才知道那两个标签是多么多么的“重要”。还记得有次去居委办事,要去盖个章,居委大妈叫我填写学校资料。我填了之后她们随口问了一句:哦,你的大专在哪里?我挺无奈的,虽然看出来她们并不熟悉学校,而且她们的年纪已经过了儿女需要担心升学的年纪,但是那句话总是有意无意戳中我。那种我觉得“不够格”的思想一致如影随形,偶尔在我有挫折的时候冒出来,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就是没有能力。
第二个“失败”是我的GMAT。在国外定居和工作稳定后,我想读研的那个想法又悄悄冒了出来。在国外读研是我人生bucket list里面的其中一项。我心想人生哪有几回搏,于是目标瞄准了一家顶尖的学校的金融学院。目标学校要求的GMAT是700-740,我分析了下平均录取的人职业经验是5-8年,有2%的已经拥有博士学位,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医生,律师等(亚裔家庭会觉得你是家族之光的那种经典职业)。学费一年要12w美金,然后要读3年。但是我也都不管现不现实,我头脑一热就开始着手准备GMAT。
我参加了目标学校的info section的时候,发现很多我的潜在竞争者们,他们都有足够的金钱和精力让他们备考,或许是家里支付学费,让他们脱产备考。或许是他们辞掉之前的工作,用人生的gap year去准备。我意识到自己的劣势:无论是钱,或者时间,又甚至是物理距离来回4小时车程。当时我把一切都抛去脑后,加班结束后每天晚上就开始咀嚼GMAT的那本大部头。做100道题错70道题,一开始备考的时候满江红。数学也因为丢下很久了,它对我不熟,我也对它不熟。周末的时候就泡在图书馆里面,头一埋,肚子饿的时候已经是中午,然后吃饱了继续刷题,累了已经是闭馆的时候。一周尽我的全力能花在备考的时候是3*5+12+6=33个小时,就这样我刷了差不多大半年,我的GMAT最高只有650,怎么都到不了700。GMAT考试的过程是一个跟自己体力抗衡的过程,我发现考前只能吃美国的快餐,加大的汉堡+薯条+可乐,才能够比较长时间地撑过头2个小时。通常做完数学,脑子能量用完我就会开始饿。然后还有文科的部分等着我去看文献,去找意义。吃中餐的话,到了数学考试的一半就会开始饿。然后中途休息的时候要拼命吃士力架。我的先生评价我当时的行为是,错误定位,高估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想兼顾一切。他说的的确一点没错。
回头看过来,现在的我已经能够更快地看文献,找出整个文段的重点,大刀砍走我不要的文段,深入理解我需要的分析。但是那个时候我根本不懂,并且非常挫败。这就是喜闻乐见的眼高手低。我做不到辞职来备考,因为我不工作就没有收入,同时又不想变成兼职,因为我的保险跟其他benefit都会没有,没有保险弄个牙齿就要好几百上千,脱产会让我大大降低遇到风险时候的抵抗能力。所以我当时知道这个已经是我做到的极限了,我不想一直拉长战线。
去目标学校面试的时候,我遇见很多有趣的人。他们自信而有趣,来自不同的国家和信仰,我的刻板印象里面学校跟考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高高在上,然后学生需要磨尖脑袋去挤进入那个坑。但是我看到的那些人,除了已经准备好plan A plan B以外,在我担心面试的时候,他们已经计划好毕业的道路。而且他们一点不觉得考不上就是人生的污点,反而是觉得好学校特别多,学校在挑选我们,我们也在挑选这些学校,并且分析优缺点,特别理智。面试的人是那个项目二年级的学姐,她在迪士尼公司里面是email campaign 的senior manager,感觉跟我的专业有点沾边,土生土长的娇小女生。在等待了几个月后,我收到了面试官亲笔写的两张卡片,还有收到了一封不通过的邮件。我很早就已经预料这一幕了。
转机出现在我工作的公司,我的公司的CEO跟一家学校的校长是长期的朋友关系。学校的学生们经常会组团过来我的公司去观察,去讨论。而且学生们也会看我们的会议。渐渐地CEO跟校长就签了一份协议,就是职员可以享受更低的学费,还有免去考试成绩(能力由公司和职位背书)。同时公司会在我读书的时候给我赞助一半的学费,直到我读完就给我全额报销。当时我的上司知道了这点,偷偷瞒着我跟CEO争取说,这个女生一人在外不容易,工作挺负责的,能不能帮她一边读一边给完所有的学费?我到现在还是很感恩当初我的supervisor可以这样说,很感恩他当时对我的器重和帮助。
于是我就曲线救国,快速地考了一个托福(考前一天快速翻了一下书,熟悉下题型)(我本科在中国,所以必须要托福成绩),考了个不高不低的分足够满足条件的97分,然后附上“锦上添花的“GMAT分(partnership program可以waive掉一些考试,但是对方还是建议有,我就觉得能用就交上吧这样),我顺利地被录取了。
就这样,噔噔噔噔,伟大的航程开始了。。。(哈哈)
接下来的情景就是我经常刘姥姥进大观园。因为我从来没有在国外上过学,一切别人觉得理所当然的我都要去理解,像婴儿学步一样去学,去吸收,去碰撞。短短的时间里,我的认知(这个词被贩卖焦虑的人用烂了但是找不到更好的词在这里)每天都在撑杆跳。我每个月都觉得上个月的自己很傻很笨,我的学习能力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是对过去经历的肯定和庆幸,有一些是敦促自己看问题的方式。
我光是打印学生卡就用了一个小时,一个挨着一个问本科生们直到找到学生服务中心。我也不知道advisor是干什么用的,打电话给她的时候她还以为我有什么突发状况弄得她又担心又气愤,其实所有的信息都写在群发的email里面。我还白交了学校的保险几个学期,因为一直不知道学校在默默给我加上学生的保险。新生入学的orientation我也直接跳过了。第一篇论文我把它写成了45页的journals吓得老师马上叫我重写。也遇到过怀疑我能力的人然后演讲的时候给他们啪啪打脸。每一次掌心出汗颤颤巍巍上台演讲之后,我都收获更多的自信和底气。敏感的内心让我做什么事情都恨不得有一次彩排,然后我去完美地演绎,但是很多时候就是那样让你触不及防。
决定念硕士对于我而言,这个想法是一个“浪漫主义的”+ 拍脑袋决策一样的东西。我个人内心没有把它当成是我职业提升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挺讽刺的是,我做这个决定的初衷是:大家都在念,我也不要落后(典型随大流)。同时也有对“西方社会”的大学的一些想象和好奇心,这个想法就不可遏制一直挑起来。现在想起来,幸亏我做了这个决定。
我收获的东西其实跟毕导在这个视频里面提到的很类似(我写文章的目的跟里面提到的一个故事是一个意思):
清华化工系博士生毕导:理工男到底是怎样一个物种?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1646079/
用陈词滥调说,就是能稍微理解怎么使用批判性思维。很多人肯定都听过,甚至小时候就听到,听了十几二十年。但是他怎么用,是不是用上了,是另外一码事。有一个豆瓣er说得好:当你重新领会一个词的另外一种含义or更深层次的含义时,那种给你的惊讶感和冲击感更甚于你学到一个新的概念。
用直白的话说就是:
有自信跟比你经验多很多的人叫板,
合理抬杠跟怀疑,
怀疑的勇气和探索的决心,
一种迅速,普世适用的,让你快速掌握各种场合,领域的规律和知识的
一种利于自己去开发的
充满乐趣的
能用更多维度看问题的
明白自己的渺小和定位自己的方法的
找到一个线头,让自己可以用抽拉出来的线头绕成一个自己需要的棉线球的
让你避开红海,找到属于自己蓝海的
用书来形容的话可能是《如何高效学习》加《principles》加《精准努力》
这样说还是太虚了,举些例子就是:
因为教育模式的特色和高度的一致,我们人与人之间判断问题的一致性会 > 不一致。甚至很多时候不一致只是因为成长过程or性格偏好导致的,但是极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都极为一致。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遇到事情或者问题的时候,我们做出来的判断是一样的,我们得出判断的过程是一样的。有一样的困惑,有一样的选择。然后就会产生很多“扎堆”的行为,或者是价值观的高度一样:最突出的是在非诚勿扰的舞台,男女嘉宾播他们的视频跟自我介绍的时候,一个“有趣”的灵魂,被“定义”为:白天稳定的工作+下班之后“一个不着边的爱好”,例如上班是金融界的大大,然后下班是调酒师。上班时候是老师,下班之后是咖啡厅老板。价值观也是高度一致的:旅游,健身,提升自我,自媒体等。一旦有嘉宾“不符合”孟非老师的期待, 他就会扮演一个“和事佬”的角色出来“教化”,“引导”男嘉宾或者女嘉宾,潜台词就是:你这样会找不到另一半的,为你着急,按着我这样做你才可以怎样怎样。思维方式接近是有好处有坏处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很容易能猜出来一个人会怎么做决定,做出一个怎样的决定。这样跟让人交往的时候容易有共鸣。觉得啊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认识了一天就好像认识了一辈子。
当然这种方式也会反噬,因为价值观的高度一致让人们觉得,只要他们获得一些大部分都认同的东西,他们就可以开始攀比或者他们就是有“价值的”,会产生优越感。同时也便利于商家宣传和销售,慢慢引申到割韭菜和其他的扑朔迷离的活动。只要有点想法跟大众主流好像不沾边就开始怀疑自己,并且因为满足不了那些条件而郁闷或者喘不过气来,而不是怀疑那些想法那些定义本身合不合理,并去证明。
所以说,孟非老师这样帮忙男女嘉宾去“修正”他们的表现,真的是在帮他们么?还是只是削足适履,让他们装作另外的一个人,然后跟一个不契合的人,过上一辈子?想想都觉得挺可怕的,更可怕的是,那一瞬间我跟我妈也在点头:看着屏幕上的男嘉宾说:对啊对啊你这样活该找不到女友,实力单身。孟非说得真好。拼命鼓掌。
我也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认为学历+好的事业+适当时候结婚生子=幸福的人生。可惜这个看问题的办法太过粗浅,而且只是考虑了单一的几个维度。我形成三观主要是由父母那一辈观念+教育+大众媒体宣传+自我的经历结合而成的。每一部分都需要深入去探讨,或者是跟现实做出微调or大改。父母那一辈的观念会非常影响我们,甚至是会界定你是IOS还是Android(假如人是手机,观念是操作系统),或者是其他自定义的。然后之后的观念会在IOS等上面作为补充,毫无意外的话,一直都会是IOS一路走到黑,或者Android一路走到黑。但是你从来不思考自己是不是一台手机,或者其实你是一个电脑,或者是一个别的设备。
我总结的一些东西是:好像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很依赖,很依赖权威or别人的看法。很渴望找出那个“绝对正确,绝对聪明,绝对省事”的道路。所以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自信去怀疑,去自己探索,自己验证,去改变那些现存的东西。(不信你可以自问,数一下指头,你有几次怀疑过你看的书也好,教材也好,课本也好,背后的真实性?或者你能指出一本书里面,一个新闻里面有百分之几是事实,有百分之几是他想你看到的,有多少是艺术创造?或者你一直相信的东西,背后的真实性?)包括有时候有人找我帮忙,我很感恩他们对我的信任,我能感受到,他们比起相信自己,给相信别人一个更大的比重。其实别人说的话只能当参考,甚至不能够沾边,无论他们是多么真心想帮你,这个不是你把自己做决定全部交给别人的理由,同时发问的时候,尽量自己先收窄范围,这样能让人感受到问问题的诚意。我有一个一直想不通的点:我有个长辈老是转发他认为很有高度的朋友圈文章,然后告诉我,你看这个,你会受益终生。然后我自己其实也稍微接触过公众号营销,大概知道写文章的人的构成,比例,文章通常是怎么出来的,可以去哪里找素材等。我自己看着实习生或者自己带的组员写过不少,中文英文都有。他对这些他认为的“必看""精品”文深信不疑。曾几何时我也是对看到听到的学到的毫不怀疑。
可惜,很多事情,没有一个具体的答案,没有最好的答案,只有对你来说相对优势的答案。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假如我告诉你有最好的,那可能我在骗你。
下面是具体应用:
抬杠思考由生活做起,由小事做起:
例如:程序员是不是一个好出路?
这个问题其实范围很大,你看到那些答案里面,感觉人家答得不走心,其实是因为这个问题真的很难以单一维度去答:A.是的,或者B.不是的。而往往很多人就是一直在求这个答案。或许相关的“砖家们”他们的知识体系太丰富了,以至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给你讲,然后他们难得说了一些,你又觉得,切,我都知晓了,知道的比你多。
这个时候可以自己去探索,我从研究生的学习习惯中摸索和培养出来的,也是《principles》里面提到的。
由下往上,由上往下。商业分析里面Babok里面的技巧介绍里面的estimation,里面也提到了这个方法:bottom up, top down。
由下往上,你可以先从自己和职位出发:
- 程序员经常做的职务是什么?必要掌握的技能网是怎样的,有哪几个你特别欣赏的程序员,他们的经历你可以借鉴?(继续提问百万个为什么)
-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擅长什么?----不懂----那就多做个人性格职业测试----不知道哪里做-----那就搜索常见的可靠的个人测试有哪些。拿到各种分析结果之后,先思考,看看自己认不认同,然后可以问亲人or朋友,再修正总结自己的测试结果,必要时候加细节,或者从过去经历推断自己哪些特质比较突出。这些过程你可以限定时间,也可以一直在很长很长的跨度不断去添加,修改这些档案。会让你更懂得自己和整理出可能你会更喜欢什么。
- 用1跟2的搜查结果进行对比,必要时候可以多学几种对比的技巧(加权分析等)(这些都会内化为自己的财富,跟被动的培训,这种“做中学”的方式会最快让你强大起来)假如你发现,很多特质,或者1中描述他们的生活是很符合你在2中间得到的东西,还有他们未来生活符合你对未来的追求,那你就可以初步得出一个模糊的结论,这个东西你适合,不适合。
- 假如不适合,还可以找类似的,更加接近在2里面能够发挥特长的东西
- 把整个过程,的经验和教训总结,然后化作你下一次问同样问题时候的那种程序,同时随时更新,假如你找到更好的步骤
由上往下,你可以分析程序员在各行各业,在社会的作用,有什么经典著作,理论等,大的就业环境是怎样的:
1.找出程序员界的启蒙读物,经典读物,挨个读下去(很专业的词汇就跳过或者查,选择性地读,跳读)这个办法是一个北大校花前辈教我的,她学习幼儿教育的时候就是这样,同样道理可以运用在各种地方(学日文,中医,备孕,扭伤自查,咨询行业等等等等)幸运的是按照二八原理,经典的好的总是占少数,这样能大大提高找到好书的效率。(感恩)读到什么程度你自己决定:你带自己想问的问题和目标的阅读深度。
2.找到国家数据库,统计数据等。找到不同国家的数据库等,肯定会有人跟你有同样的目的和问题,这时候不要自己造一个轮子,直接“拿来主义”,搜索看看数据库有没有关于就业啊推测啊,还有大的研究机构,例如麦肯锡那些,他们会有免费的面向公众的报告,你就下载下来看,他们的分析是如何。在搜索过程中,别人提到很有趣的很有意思的发现可以存在来,内化作自己的东西,同时不断修正之前做的总结,让他越来越完善,更趋向一个整体,更靠近现实。
3.所有的数据,资料你试着去理解,去总结一些规律:假设你得出的推测是:未来因为各种机构都培训然后更多的人选择这个行业,竞争激烈,未来的供给可能会增加20%,然后预计增加的职位是16%。这时候你就可以考虑还缺了那些因素需要补充,就继续完善结论和支持你的资料。
4.用你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做出推测后,用这些结论问问看身边的程序员,看看你的观点符不符合他们的观察,不符合的话,列出来,并且找出原因。同时上linkedin等网站加各种行业的程序员,问问看,看看推测是不是符合他们的推测,他们有什么补充或者有趣的发现。凡是遇到跟你推论不符合的,更要小心去分析原因。然后这个过程你差不多会知道,你到底适不适合做这个工作,未来怎样,你适合做那个岗位,然后结合你对未来生活的要求和期待,进入到下一步,确定方向或者换一个继续探索。
这个过程你会得到什么?
1.信心,你会更加多习惯抬杠,质疑,反问。
2.搜索,搞清楚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随时随地能自我解决问题的底气。
4.你的一手资料(包括自我分析,行业调查,同行请教等)
5.这些材料假如你继续深化下去,会成为你自己行业的“原始积累”,看着很烦但是会让你远远超过那些问:是与否的人。
6.成就感,可以帮助别人,分享你的发现。
7.附带的:更快的读书速度,理解,思考能力的全面提升。造福一辈子的学习能力,或许在过程中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另一半,有趣的灵魂,爱不释手的好书等等。
8.学会解决“活的问题”而不是“死的问题”
我个人是觉得比报班或者其他培训方式更有效,因为报班是被动,最主动就是你交钱的时候。其他都是被动接受,不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但是假如你自己去找这个答案,你会发现,你根本不用那么依赖别人,你比那些所谓的砖家可能看问题的角度更独到,更尖锐。
而且你是最好奇自己的那个人,整个过程中你会收获很多很多。而这些都是长期可以对自我发展很有益处的东西。
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篇:
个人小实验:如何去更深入了解自己?- 分享一些测量方式/书/小实验
9/30/2020 更新
从一个网友那边看到的很喜欢的观点:
知识,分“知” 和“识”,知是可以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识”是判断力,选择和解决问题的问题。“知”其实只要需要的时候去“拿来主义”就好了。而“识”则是我们一生都要去不断强化的。
还有自古读书跟赚钱就是两条不同的路子。读书不会直接导致你很有钱。假如是抱着我要变成大富翁这样的目的去读书,那真的还不如直接去经商了。我个人感觉读书是可以降低对物质的欲求,可以寻求精神上的快感和平静。在脑子里面形成一套不太一样的,属于你个人的评判标准,这样遇到事情不容易遭受挫折,而且可以清楚自己的定位,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要往哪里走。当然这些都可以通过自学,不一定要去读研。你读那么多书还不如XXX开大公司赚钱多,我觉得这个想法大可不必。因为读书从来就不是致富(指变得很有钱的)手段。
10/07/2020 更新
对比起硕士的结果(学位证书,or 身份提升,or更好看的简历),追求这个学位的那个过程更重要。
在我的硕士的最后一门大课里面,教授说他是家里面第一个拿到本科,硕士,博士的人。他是MIT双硕士跟Phd,在这条路上他走了很远。同学里面也有自我介绍的说自己是家庭里面第一个有大学学历跟硕士的人。这种真的是很振奋人心,教育是比较便宜的人生杠杆了。不过,我觉得这个过程下来的沿途的风景,才是更令人赏心悦目的。我或许多年时候看到那张学位证书心里引不起一丝波澜。但我肯定会想起当年group project时候遇到的好友们,到现在发展成了挚友。我肯定会想起当时为了查资料而挨着读的书,做过的笔记,熬过的夜,无数个Aha!的瞬间,无数个三观崩塌然后重建的过程。
因为查资料需要读的书,结果像蜘蛛网一样,由一本推荐到另一本,渐渐就能摸清楚一些门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系统,需要什么答案自己去找,从一个知识的消费者,变成一个可以输出观点,帮助别人的人。
10/20/2020 更新
收到很多振奋人心的留言和私信, 真的很感谢你们分享。我想听到更多你们的故事~!
之后会上传更多的免费资料和个人测试在这里,还有很多话题我记下来了等待有空的时候写:
https://cosmo-polite.com/%e8%b5%84%e6%96%99%e5%88%86%e4%ba%ab/
假如你们有什么分享,有什么想看的话题,请留言或者私信。我都会回复的。谢谢~
10/25/2020 更新
读研的延伸主题:毒舌教授的灵魂拷问 - 你的观点并不重要
个人小实验:个人特质,天赋,人生愿景的探索实验 (附53页的workbook资料下载)
个人小实验:将企业的分析模型变成自我分析的工具 (财务PV公式篇)
个人小实验:如何去更深入了解自己?- 分享一些测量方式/书/小实验
1/27/2020 更新
有几个问题或者收获是在看“nulishehui”的公众号里面一诺提到的
1.教育应该是教出适应未来社会、世界的孩子,而未来颠覆性的东西很多在目前还没存在。
2.目前的国内学校系统是一座孤岛。没有跟其他社会机构,商业机构等互动,互通有无。以至于学到的“不接地气”,“脱轨”,“自我陶醉”。其实学校研究出来的东西,可以共享社会,然后社会找到的资源,也可以给到学校。而不是都是一刀切,拒绝思考,拒绝抬杠,抹去记忆。
3.社会中,工作中,关键的思维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说可以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共情能力,协作能力等。每个能力或者思维方式都可以展开很多来写。共情不是单指替别人着想,同时是可以用别人的角度去切入考虑问题,例如要推行一个农村海产养殖技术培训的扶植项目。不是挨家挨户问兴趣。而是反推什么样的人有条件去学并且带来收益:首先是够力气,有时间,有精力和渴望去学。所以方向可以从年龄,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等收窄范围。用“【共情】”这个招数,看悬疑剧或者什么案件推理的时候,能够更加清晰去从“目的”“收益成本”,来推断到底谁是始作俑者。同理化用到生活工作各方面。协作就是说,不要看着别人就想着对方是对手,很多时候更多人才能办更长远的事情,互利,互相扶持,说不定有更好的结果,抱团,利他。
4.自己活不明白,还把“糟粕” 传给小孩,是不是非常可怕?
5.我小时候以来的经历就是有种按着图谱画个模样的感觉,然后到了快要中年的年纪才开始需要推翻之前被培养很久的东西然后重新去质疑。简直是个黑色幽默。
cosmo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警探、特别搜查组和打击网络儿童犯罪组——市民学院(五) (9人喜欢)
- 犯罪分析、动物救助和流浪汉问题——市民学院(三) (8人喜欢)
- 说走就走的旅行:好友三个月内飞来南加州找我 (22人喜欢)
- 友情的状态:一边失去,一边补充 (6人喜欢)
- 争议、胸前的录像机、和被禁止的擒拿手法——市民学院(二)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