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篇——卢卡奇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了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性,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其中,异化劳动的最直接表现形式便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即工人创造的产品,不仅消耗其精神和物质力量,同时反过来支配主宰其命运,这与卢卡奇阐述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的本质的规定性——商品形式主宰社会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马克思针对于人与对象的对象化丧失进行阐述,卢卡奇在商品结构中用客体对象化的内在层次关联着人之联系。同时两者都针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进行批判,最终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非理性和剥削性,为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做出理论准备,总体而言,对于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批判,根本目的和物化内容内在规定性,以及论述结构具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但卢卡奇糅合了韦伯的合理化原则,以及他对于现代官僚政治领域的洞悉,将物化现象从无产阶级推及整个社会阶级,成为资产阶级和社会其他各阶级的对立面。并且非常深入探究“抽象劳动”和物化现象的形成轨迹,由于现代机器作为中介,规定切割着劳动主客体,专门化、定额化和机械化,人从统一的整体逐渐被分解,成为孤立原子,逐渐被自动合规律的生产过程支配,过滤内容只留下相同性的形式。最后物化意识和时间空间化的关键环节批判,人不自觉地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的理性和机械维护者。总而言之,卢卡奇的商品形式普遍性,人的原子化,自动合规律生产支配系统,物化意识和时间空间化都是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延伸与拓展。
所以两者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分析如下:
联系:(1)理论最终归宿:阶级革命和阶级意识的觉醒做理论准备。马克思从资产阶级的发展追溯,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血腥的剥削本质,卢卡奇认为自动合理化的生产过程主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赋予物的性质,使其具有自律性和理性,人本身丧失社会性和现实性,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非理性结构。两者皆与现实紧密相连。
(2)物化对象的内在规定性:马克思和卢卡奇都把握了物化对象主客体的规定性方面,商品支配主宰着现代社会。马克思从市民社会出发探究商品作为生产的细胞如何导致异化关系,卢卡奇在商品形式的领域下,将劳动产品具体化为商品,分析现代生产中商品结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区别:(1)关于物化形式的追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针对于物化形式内涵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卢卡奇认为现代机器生产过程作为中介系统,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切断,逐渐瓦解劳动对象和劳动主体的独立性和统一性,使得人最终成为独立的原子,赋予自律的合理性的物化特征,从而永恒被自动合规律的生产所支配。
(2)关于物化范围的差异:马克思是以批判和揭露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为主阵地,而卢卡奇深入政治领域,认为商品生产正在切割着人这一主体,人与人之间统一的社会关系正在向孤立的原子转化,物化已不再是工人阶级的命运,而是整个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普遍命运。
(3)关于物化意识的萌芽:马克思主要揭示了无产阶级是被迫嵌在资本主义的生产牢笼里,而卢卡奇通过物化意识将哲学道路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内在联系联结,揭露了人不仅是被迫参与社会生产中,而且逐渐被自律的合理化的工具系统所支配,成为社会结构的的维护者。
(4)关于物化形式直接性:马克思认为人隶属于机器,揭露了现实世界的机械化。而卢卡奇进一步具体化,由于商品形式背后的抽象劳动主宰着生产,其本质就是计算加以调节过滤形成自动化的过程,对象的内容消失,妇女、儿童的区别被打破,只剩下形式的相同性,即生产的工人。时间也失去本身的流动性和多样性,成为人的价值的唯一标准,劳动时间形成空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