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对话录-书评
看这本书的时候自己正好怀孕4个多月,生活节奏似乎一下子变慢了下来,有了更多时间去感悟和思考。生孩子前和老公就为什么生孩子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理由诸如对创造一个新生命的好奇;对他人和父辈曾经的教育理念的不认可,所以希望能践行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方式;老了之后多一份陪伴。读这本书就像加入了一个小组讨论会,作者通过和朋友,同事,学者等不同角色的探讨,让思辨更多元化。
作者宋涵是一位女性主义者作家,从书中得知她的童年并不幸福,父母离异,母亲是一个恋爱为上,比较情绪化的人物,所以作者虽然成长为一个非常独立,坚强的女性主义者,但是内心深处还是非常缺乏安全感,对生活有一种天生的脱离感。
35岁似乎是一个警戒线,因为这个年龄以上的初产产妇就被定义为高龄产妇。所以有多少人是赶在这个年龄之前生个孩子,即使没有遇到那个可以相伴一生的人,即使自己仍然还是孩子般的心理状态,但是爸妈的催促,朋友的鼓励,以及开始走下坡路的身体状态都像双十一的优惠信息一样不断刺激着我们:“此时不生,更待何时”,双十一明年还会回来,生育的好时机错过了就只剩后悔了,于是很多人做出了仓促的决定。有人可以及时调整心态,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有人却叫苦不迭,如果可以在决定前多一些思考,也许可以一定程度上让这个决定变得更慎重和稳妥。
用作者的一句话来概括她的观点“既不逃避对生育的怀疑,也不逃避对生命的深情”。带着“为什么要生孩子”这个疑问, 从女性的自我认知,父母和子女关系,婚姻等不同角度来挖掘内心最真实的感知和需求,从而追寻到让自己对生育这个问题逐渐释怀和接受的答案。这不同于解答数学/物理题,没有标准答案。作者只是找到了一份让自己坦然接受的平和。分享几个特别有感触的点。
如何权衡“母亲”与“自我”
怀孕期间,每当想放纵自己,吃点不那么健康的垃圾食品,心中总有小小的负罪感,觉得多少有损孩子的健康,只能安慰自己孕妇的心情对孩子也很重要。
作者害怕有了孩子之后不得不丧失部分的自我,而那个自我对她又是如此重要。但是会让我们丧失自我的又何止是孩子呢,可能职场,家庭都会要求我们牺牲一部分自我以换取另一些我们珍视的物质或情感。也许这个新生命会让我们从职场的干练女将变成蓬头垢面的喂奶器,但是这是阶段性的,而且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将获得一份纯真的爱和依赖。所以能做的就是不要害怕失去部分的自我,因为还有重塑的机会。
那只活了100万次的猫
这只猫的童话故事简单而又感人,一个死过又活过100万次的猫,经历了种种不同的人生经历,早已对生死毫不在乎。却在一次与白猫相爱并共同孕育后代的过程中,第一次感受到爱白猫和小猫们胜过爱自己,在白猫离开这个世界后,伤心到不能停止哭泣,直到哭了100万次后,躺在白猫的身边永远的离开了。也许真心付出爱过才是真正活过了吧。常常有人探讨应该找一个爱自己的还是自己爱的人,作者认为被爱令人感到安全,但是心还是封闭僵硬的;而主动去爱的心是敞开的,流动的,同时也意味着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去感受外面的世界,比被爱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真正去爱是需要勇气的,那些受过伤害还是选择大胆去爱的,更是一个勇士。
修炼成人
这个篇章中一句来自王小波的话触动到我“人的一切痛苦,本质都是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而这个无能我的理解是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造成的无力和失落感。还记得刚毕业时,盲目而自信的觉得世界是我们的,只要努力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而今随着年过30,虽然事业也是逐步上升,但是和自己心中的高度似乎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互联网的发达,到处充斥着他人傲人的成功经验,似乎跟不上节奏的永远都是自己。 但是这些成功经验如同表彰大会,只强调了光辉,掠过了他人的艰辛,不易和压力。常说有了孩子之后,生活压力会陡增,要给孩子一切尽可能最好的决心让我们不得不更努力的奋斗。但是我还是想利用这段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上帝创造了所有灵魂,我只选择其中之一”,就像汪峰的那首歌“你走你的路,我也走我的路”遵从我们的内心,走自己的节奏,才不会被生活牵着鼻子,疲于奔命。
最后,还是非常佩服作者的勇气,大胆分享自己那么私人的催眠经验,以至于胆小的我都只敢跳着看过那段。不管是准备或者已经生育的,还是单纯想看一些人生感悟的,闲暇是都很适合阅读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