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篇丨《人生的枷锁》读书笔记(大量情节和摘录)
写在前面:在故事的情节冲突上看的还可以,但时常令我困惑的是外国的名字我都不太能记得住(所以也一直不爱看国外的小说),要读了好几十章才能差不多记住。书中伯父是牧师,有时候称呼他是伯父,有时候是牧师,又有别的牧师,我总是搞混。还有一些哲学的问题,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似是而非的感觉,更加搞得我云里雾里。感觉书的整体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以时间顺序贯穿。但部分文字对我来说实在是晦涩难懂,有些我觉得看起来实在无聊,就快速翻过去了。
但是如果仔细去读的话,会发现毛姆笔下的人物都是不同的,有不一样的故事背景和性格。而且在人物的描写上用的笔墨恰到好处,不重要的人物基本就是三言两语粗略带过,有故事情节的人物都会多做铺垫。比如说萨利,就是因为前期描写太多了,就猜到他和菲利普一定有点什么。感觉毛姆笔下的人物很真实,会带着一些真实生活的不平等不对等、忍受,比如说伯母爱戴伯父,却没有收到同等的爱戴,伯父一个人去旅行,在伯母走后一个人依旧生活的很好。这种真实的人物一定是在经历了生活之后才能了解的到的。
故事从一个名为菲利普的小男孩失去双亲开始讲起。全书以菲利普第一视角呈现,但每个人物却是那么真实而立体,不带有偏见。书中没有什么大人物,这些各式各样的普通人像我们展示的不一样的生活哲学。作者从几个方面分别写了菲利普所面对的人生的枷锁。
思想的枷锁
从小就生活在宗教信仰环境下的他。他不想成为牧师,所以不去读牛津而是离开了家乡去了德国,随着和海沃德、威克斯的攀谈,他意识到自己不再相信上帝。后来去了巴黎遇见了克朗肖,开始寻找生活的意义,直到最后发现生活就像是编制一块地毯,生活本身并没有意义。
能打破别人对自己的预设是一件很难的事。东方人是不信宗教的,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没有前半段的苦恼,但人生的真相如何多少人苦苦求而不得?哲学向来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海中的船因为有了方向才能航行,否则就是随波逐流。人生也是一样,逃不过,若没有人生的指南,是很容易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但这指南似乎也不好寻得。隐约觉得人生的真谛就是如此,但目前还无法完全理解人生就像编织地毯一样。
感情的枷锁
感情上,菲利普渴望爱情而亲近威尔金森小姐,却又因为威尔金森的丑陋而嫌弃她。在巴黎因为学画得到范妮·普赖斯的感情,他被动参与到这场感情中去,直到普赖斯去世才算完结。后来因为和邓斯福特一起,爱上了女招待米尔德里,热烈追求换来的却是她嫁给米勒的消息。菲利普从失意中走出来,喜欢上了母亲一样的诺拉,可是米尔德里一回来他就迫不及待结束了这份感情。爱情让菲利普失去理智,接受了这份卑微的不平等的爱情,为怀着米勒孩子的米尔德里鞍前马后。本以为一切归于圆满,却因他把米尔德里介绍给格里菲思再次被甩。菲利普从此结束了对米德尔里的爱。再见时只是愿意作为朋友照顾她,而不愿意再有身体上的接触。直到最后他喜欢上年轻漂亮的萨利,俩个人最终走入婚姻。
爱而不得,得而不爱。感情的苦恼终是源于这俩种,能遇见相互喜欢甚至爱的人而不是想要一个归宿是何其幸运?
职业的枷锁
最初被伯父安排长大去当牧师。从德国回来后,无从选择,去了会计事务所。而他觉得自己并不适合那里,因为被夸奖画画有天赋而心生要去巴黎学美术的想法。在巴黎2年发现自己因为天赋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一流画手,在伯父的建议下去做医生。学医中途因经济问题被迫去百货商店当售货员,凭着在巴黎学过画画成了服装设计,却没办法决定最终的样子。继承遗产后又回去读医生,最后成为了一名医生。
菲利普的一次一次尝试,让他最终选择了当医生。如果最开始就去当医生,他可能也是抗拒的。兜兜转转,也许是因为有了前面的经历,成熟了起来,才学会了妥协。
钱的枷锁
最近看到有人说,大部分人自杀都不是因为感情、家庭。主要是因为钱。可以见得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