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fort Food
今天起得晚,热了半个土豆煎饼当午饭,吃饱了出去散步。中间跟我妈发微信,她说办公室的同事送闺女去西南地区上大学,初到祖国的斜对角,多少都有不适应,觉得吃的不好。我说等闺女在那儿待一年之后,估计就适应那边的酸辣鲜爽了,可能都不想回来,我妈则不以为然。不过,万一姑娘本来只爱咸鲜不爱吃辣,加上思乡,那边的山珍野味可能也吃不出好来。毕竟,好吃是一码事,合口味是另一码事。
英文里“comfort food”一词深得我心,“合口味”不一定能完全概括其意思,不如直接字面翻译为“疗愈食物”。刚刚我还认真看了看comfort food在剑桥词典和柯林斯上的解释,具体解释各异,但基本点是“吃了能让人安心,虽然可能不健康;一般高糖或者能唤起童年回忆的食物”。说得“通感”一点,是那种吃了胃里踏实,身心平和,甚至想安心地睡一会儿的感觉;此时天塌下来都不用担心,这一顿甚至能给你“吃饱就相信天塌不下来”的勇气。祥子逃回北平时喝的豆腐脑是,《柳林风声》里鼹鼠和水鼠在雪夜獾家喝的热汤是,家里老人小时过年回忆的吃食更是。
Comfort food不拘泥于美食大菜,甚至往往是平平无奇或者不上台面的吃的。只要家里爸妈不是炸厨房的高手,一般人的疗愈食物都会包括小时候家里做的某一种食物。就比如,我觉得小时候我姨姥姥做的炸年糕和炸鸡翅好吃,而且总能让我想起学校放假我不用上课的时候。即使姨姥姥做的也许不比红糖糍粑或者肯德基香辣鸡翅,回忆总还是美好的。反过来,列举comfort food时也没必要局限在小时候吃的那两口儿。我自己列自己的comfort food时,白汤拉面、红酱意面、英早配茶和土豆煎饼都在其中,这些我小时候都没吃过。说起家乡骄傲,我也得坦言煎饼果子不在我的comfort food之中——我倒是相对怀念当年自带鸡蛋,一块钱就能摊个“皮儿”的价格;相比而言,浇了麻酱蒜末辣椒油香菜的豆腐脑儿于我真的是既好吃又疗愈,趁热吸溜完大汗淋漓,身心舒畅。
童年食物挂在人嘴边,大概能佐证胃连着脑子。食物或好吃或疗愈,往往牵带出一段带着味道的回忆。我也曾经在深夜失眠时列出自己的comfort food,并觉得有必要单开一篇文章细细回忆这些食物。但看看自己列的这些诸如“半夜外公给煮的方便面”和“苏州街地铁站旁边的削面”这些,都要絮絮叨叨讲半天当年的情景人物,一通渲染衬托之下才能使读者共情,却不好说于他人有多大意义。而就算当年回忆里的同一碗吃的,我吃了个回忆,同样的东西给别人,大概也就吃了个寂寞。自己comfort food适合私藏,留着自己写日记,没必要拿一道菜糊到别人脸上安利;遇见个“大胆开麦”说你推荐的什么什么并不好吃的,不服气也更堵心。
但是,这个想法和写文章交流的本质相悖:如果不是盼着历史学家拿这个做当时风貌的史料,写出来给人看的是想引人共情或者深思的。尤其论坛发帖,写完的东西没人搭理,自己就开始嘀咕是不是糊了。另一方面,我倒更愿意承认基于个人经验的结论往往有局限性;在吃的方面,“好吃”比“疗愈”更有普适性。一个人对本地食物的评价也难以去掉“有色眼镜”,因为当地美食有时候连接着的是个人回忆和身份认同。如果别人问我,煎饼果子和海河奶算美食么,我只能说这是我从小到大吃惯了的东西,尤其是海河奶是小时候我妈夏天逼我学游泳时我的加餐,所以于我有回忆,但你吃完说“就这?”的话我也不介意。轮到我自己给别人推荐的话,我更乐意推荐小宝栗子做的栗羊羹或者几家当地早点铺的鸭油包子(不是狗不理),因为这个是我比较过各地吃的之后仍然觉得好吃的东西。
现在网上交流多了,好多地方食品突然成了全国网红,动辄还来个南北拉踩。商家赚个流量,大众跟着看个热闹。有些地方美食被抬到未曾想过的高度时,我总为当地人捏一把汗:本来食物就没有那么强的普适性,“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道理说来轻巧,但莫名其妙看着自己地方的美食被挂出来全线考核,尤其如果有人出来diss,本地人很难忍住不还嘴。但是网上拉踩多半也是鸡同鸭讲,承认“我的口味有我自己的专属回忆”比坚决捍卫自己的某些自豪感要轻松很多。
在海外的国人说到西方世界对中餐的评价总要扯着脖子反驳几句“酸甜鸡不是真中餐/我们不是餐餐放味精/你们要不要试试麻辣心肝肚肠这些都可好吃了”。我曾也不遗余力地给我周围的人安利,但现在已经不争气地“放弃”这种劝服了。我自诩做饭水平不差,曾经过年时包饺子给我导师带了两份,结果俩人都皱着眉头收下。以itsu和wasabi在英国的普及程度,饺子算是英国人喜闻乐见的亚洲美食,但黄油烤土豆和大虾冷盘就是有些英国人的饮食之光。口味复杂了,他们不太好接受。中餐固然是世界料理中的重头之一,但麻辣爆肚红焖蹄筋这些是我们从小吃惯了的东西,对于非亚洲地区的人尤其欧美人而言,一些复合味道和口感就是他们无法理解的。法国人的“白粥”要加糖加奶做成米布丁,意大利人拿大料做甜食和开胃酒;生滚白粥和卤味对于这两个料理大国来说,就算不是黑料,也不容易接受。何况世界料理花样繁多,有人不能欣赏皮蛋瘦肉粥而偏爱Butter Chicken不见得就是他们狭隘——糖醋味的柠檬草烤鸡我也觉得挺好吃的,每次去吃越南河粉必要配一份。
到现在我也常拿英国(包括爱尔兰)的食物开玩笑,但是如果有刚来英国的人问我的话,我也会真心实意地说Guinness Pie和Irish Stew我很喜欢吃,甚至对我算冬天里暖心暖胃的comfort food。我妈和我好几个不爱吃羊肉的朋友就不太理解我怎么能把Irish Stew吃的一滴不剩,所以我知道我无法让他们理解羊肉清汤配奶油土豆泥的鲜美。当然了,他们说服我虾饺海虹带子多好吃的时候我也只能说,我已经突破原来的自己,试着吃过了,但是我确实不喜欢海鲜那种鲜甜味。
别太拿自己的价值观当普世准则,生活就能愉快不少。我师妹曾经问英国同学为什么不吃鸡爪子鸡架,小哥非常傲娇的表示“Because we only eat the best part of the chicken”。遇到这种人,既需要理解世界之大,各人认知大不相同,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以为“全世界就自己是爹”的行为就是个撒比。
© 本文版权归 Talking Ra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小岛荒山野地破庙爱好者 We sing, we dance, we make jokes against the...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