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直到9月,我终于去电影院看电影啦!
最近看了两部翻篇改编的电影,小妇人和花木兰。豆瓣评分也可以看得出来,小妇人还是要比花木兰好看很多的。文化这个词,宽泛又虚。我们说文学,还有文学作品,文化怎么体现呢?大概就是在艺术作品的呈现(representation)里了。在一群美国人的文化认知下,他们拍了一个中国古代故事,确实不如人意。这大概就是不同文化的鸿沟,对于创作者而言,如何去弥补中间缺失的历史,又如何避免固有认知(stereotype)去正视他国的文化呢?当然,不是说创作者不配跨越文化代沟去进行创作,而是,那很难。我们这个时代的创作者,拥有获取很多信息的机会,但依然避免不了傲慢与懈怠。这也是某个博主说过的那句,但凡《花木兰》制作团队请过一个文化指导,也不至于成品混乱到这种地步。
也不知道小妇人那个年代的人看到现代人拍的电影,会觉得服设、背景太过脱离吗?大概只有历史学家可以现身说法了。
我看完《小妇人》电影还是喜欢的,某种程度上,我能够理解Joe。小学时候看过书,当时对于Joe和Larry没有在一起耿耿于怀。现在,依然为了Joe和Larry没有在一起而伤心,但也为她能遇到合适的人而开心。在我看来,Joe不是不爱Larry,但那是一种很不明确的关系,既害怕打破现在的关系,也有一种不甘心,Larry似乎不是最好的选择,Joe想有更广阔的的天地。后来,错过就是错过了。无论把相遇与爱情说得多么美好,美好也许在我们的一生中都不会出现,只有差强人意,只有不如人意。
每年都有无数不知道在拍什么的电影问世,没什么意义的招商,吸引粉丝去看,这些电影也不会有人记得,也大多亏本。像极了我的工作,当然我们的节目都是小成本,也大多能够勉强回本。哪个行业没有泡沫呢?我们就是制作泡沫的螺丝钉。
关于电影,我也不去探讨更多好与不好了。
花木兰与小妇人,都提出了一个问题,女性可以成为勇士,女性可以写作,可以赚钱吗?电影都给出了答案,可以,她们也被那个原来要打压女性的社会所接纳了。我觉得这是艺术作品的浪漫主义结局。但事实上呢?Joe和花木兰都是特例,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本质上,她们的自由并不是那时候女性的现状。
直到很多很多年后的今天,女领导女博士都包含着拥有智慧美丽缺失的含义。女性和美依然没有解绑,跟80多年前波伏娃描写的世界,没有太大的差别。女性可以选择成为勇士,可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相较于更早以前的进步。但这依然不是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这是feminism的意义。但又如何去定义平等呢?平等是抗拒冠夫姓吗?平等是放弃美貌与智慧共存吗?这是一个需要很多人表达、探讨的话题,没有定论。是个辩论议题,并且没有一个明确的输赢结果。
我等平庸的人,做不了什么,只愿能保持open-minded,努力向快乐与健康前进。(我真的非常爱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