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笔记3
第三阶段 (修辞部分)(之前的文法和逻辑的技巧可以让我们了解对方在说什么,并准备做出评论)
规则一(9)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你在论述的是什么?”
这一规则的注意点: 说“我懂了”必须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打磨,说“我不懂”必须经过自己最大的努力,因为书而不是自己的理由才说出这样的话。使用这两句话时,要注意阅读的规则,有些书的理解可能建立在作者其他著作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得在阅读完对应的书籍之后才能做评价
规则二(10)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的争论。即,自己的观点与作者不一致时,相信通过作者的理性的论证,争议是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解的。
规则三(11)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论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在此区分两个概念 : 知识—有某种证据支持的意见。意见—是没有理论支持的评断。我出我不懂,也要有具体的书中的指向,哪里不懂,意思的不懂,逻辑的不懂,结构的迷糊等等,必须要有一个文章中的落脚点
规则四(12)在经过以上步骤后,你可能完全被作者说服,同意作者的观点,那么,你就完成了分析阅读的全过程。如果,你还是对作者的意见不同意或暂缓评论,就需要进行与作者的辩论,这是就需要掌握辩论的原则,1,注意自己的非理性情绪部分。2,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因为如果作者从开始就请你接受某个前提假设,而你是按自己的假设认为对方说的没有道理,那么就没有给作者公平的表达机会,那就是你的偏见。3,每个参与辩论的人都应该从对方的立场来着想,用同理心来阅读一本书。化作合理的执行方式: 1,你的知识不足;2,你的知识有错误;3,你不合逻辑,推论无法让人信服;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P2680有分析阅读的规则的详细总结。
第四阶段,在学习一本书前,要基于“真实性”和“意义”。真实性,是指人类发挥心智所造成的作品。意义,是指为获得启发性而阅读。比如,文摘类,他属于根据某种意义,或诠释原则而过滤过的事实。这两者的概念类似于,“男人就是贱,对他好他反而不珍惜,所以不要对他们太好”——意义。“马太效应”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真实性。意义之上所做的解释只是阐述了一种普遍现象,两者的区别是,本质与现象。阅读的精度>>阅读的数量,才能成为一个好读者。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在阅读的书籍本身以外,借助其他一些书籍来阅读一本书。因为有时候非要借助外在阅读才可以完全理解一本书,而外在阅读可以帮助延伸与一本书相关的内容脉络!
辅助的来源分为:相关经验——其他的书——导论与摘要(一定要在自己先读完全书)——工具书。
辅助的时间点: 当你依照内在阅读的规则尽力将一本书读完以后,却还是有一部分不懂或全部都不懂时,就应该找外在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