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
好像是会有人觉得,两个人想要长久,首先需要互补。
初中的时候,我开始知道角的概念。数学的奥义在于精准,就像你不能够说:“小于九十度的是锐角,大于九十度的是钝角。”
有一些精确的范围,框定住角。同时,我学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名词:互补。
互补的定义是这样的:同一平面内,如果两个不重合的且有同一顶角的两个角相加等于180度,那么我们称这两个角互补。渐渐的,我们开始觉得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互补。
如果我缺少什么,就由你来为我补上——两个人因此成为最坚实的同盟。就好像喜欢奴役别人的人,总能找到甘愿为他奴役的另一半,冥冥之中好像有此照应。
而这让我感到更加迷茫。我是什么,我又缺少什么?仅仅凭借自我,真的能够认清这些吗?
我几乎从来没有刻意的寻找一个互补的人。当然,我也从未寻找到过一个完全互补的人。
很多年前的一个男朋友,几乎就是另一个我。因为太相似,我们总是有着很高的默契。甚至,我们有时能够彼此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但是过于相似,问题也随之显现了。总是面对同一个你,很难不觉得厌倦。
在日与一日的交往中,我还是弄不懂我想要些什么。沉稳的另一半吗?还是聪明的另一半?
在某个据说可以检验你是否隶属于精英群体的相亲平台上,似乎有着很丰厚的优质爱人资源。但是,这些所有的把自己浓缩为1000字的姑娘们、男人们,不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玩偶吗?
来自于一些耳熟能详的学校(尽管我能交往的对象可能也往往来自这些)、几乎同样的性格(往往是INTP,其中I大概率是选择相亲的原因)、总是幸福的家庭(独女、父母为高知),甚至连喜欢的类型也出奇的一致:60%的智商,40%的情商。
当人能够归纳为数据,人还有什么可以爱的余地吗?
在遇到一个人之前,我总是想要看清ta的灵魂。
在某一秒,我透过ta的眼睛看见一些东西。而ta的灵魂与我产生共振。这是于我而言爱的来源,而这个过程,往往不需要耗费一秒。
当然,这种择偶方式与精准的大数据相比,自然是相形见绌的。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大数据可以为我匹配一个比爱上灵魂更靠谱的另一半。比如说和我一样只吃水包蛋,乳糖不耐,对咖啡因过敏...等等。
这样寻找另一半,总会比看着另一个人的眼睛,试图发现ta的灵魂简单得多。
但我总是固执地想要触摸一个人的灵魂。只吃水包蛋、乳糖不耐、对咖啡因过敏...等等,难道就是我爱上一个人的原因吗?仅仅因为对方与你相似,或者对方能够提供你所需求的:金钱、陪伴、浪漫...等等,你就能够义无反顾地爱上一个人吗?
对我来说,爱上一个人的过程不是这样的。或许永远也不会是这样的。爱情,不应该有很多原因。当我开始列举爱上你的原因时,有些东西开始渐渐消失:你变成了一个由我爱的特质拼凑起来的人,而不是我爱的人。
我不会因为你爱吃水包蛋而爱你,也不会因为你不吃水包蛋而不爱你。
我爱你因为我看见你的第一眼,看到了一束光,而我把它当作命运的提示。它可能正确,因为上帝本爱世人;它也有可能谬误,因为我们总是误读上帝的暗示。
但好消息是,我总是愿意下一些赌注。把真心放在命运的天平上,本来没有什么可耻,尽管它会产生一些代价。尽管十赌九输是一个很灵验的谚语。
而你,敢不敢参与这场对赌呢?
你会因为我的长发而爱我吗?还是因为我的一个眼神?还是因为你喜欢爵士,而恰巧我也是?
还是因为,我是一个角,正如所有的角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