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的遥望,秋水相隔的时代悲歌
不记得在哪一年的电影颁奖节目中,听到了这样一个唯美的电影名字——云水谣,当时就觉得这部获奖的爱情电影肯定有其高妙之处,日后一定看看。那天下班后,时间宽裕,我在电影频道官方网站上意外看到了这部电影,遂毫不犹豫地点开了。
随着《云水谣》镜头的转换,我看到了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也感悟了宁静恬适的过往岁月。一场跨越海峡两岸,相隔一个甲子的爱情故事,在蒙太奇中,逐渐揭开了它尘封的面纱。给王碧云弟弟做英文家教的陈秋水是一位乡下才俊,彼此所处的不同阶层,却没有阻挡二人相恋的脚步。与一般爱情故事中,因为人为地棒打鸳鸯不同的是,王母的阻扰并非产生悲剧的主因。就在他们准备定亲相伴终生时,陈秋水身为左翼团体成员,为躲避政治迫害,而不得不踏上逃亡之路。
一支钢笔、一本画册,注定了陈秋水改名为徐秋云后,在朝鲜战场上只能睹物思人;而在最后分别时刻,从陈秋水身上扯下的一枚铜衣扣,也紧紧地扣住了王碧云的心,她也长期抱着希望。女护士王金娣的长期追求,甚至留在缺氧寒冷的青藏,不吝改名为王碧云,也要和陈秋水在一起的行动,让等待王碧云、看不到任何希望的陈秋水的心终于融化了。最后,王碧云画了一幅血色雪山,或许是对她等候一生的男人的最好祭奠,因为陈秋水和代替她做妻子的王金娣,就长眠在那座雪山之下……
不完美的爱情总会让旁观者动容,甚至落泪。我一向泪点很高,看到虚构故事中再大的打击伤悲,我的肉眼仍旧是干燥的,这部电影也不例外。但是,特意找到这部电影的剧本端详一番,内心却泛起了波澜。不是为了电影中的生死爱恋所惋惜,更多的是出于历史厚重的思考。
在电影中,王碧云在台湾多方寻找,获悉了陈秋水的死讯,然而她还是遥望了一生。等待的期限有多长,就说明她的爱有多深。用过去的思维观念来看,她可谓“忠贞不渝”,但现在很少有这样的人了。如果放在今日,放着苦苦追求她的男人不接受,却宁愿坚守内心那份遥不可及的等待,或许会被人评价为“固执”或者“缺心眼”。
陈秋水的等待看不到任何希望,他便选择了接受眼前的现实。甚至用一般女人的话来评价,男人都是不靠谱的。现实中的男性往往受环境因素的制约,难以持久等待,也很难在灯红酒绿中保持一颗纯粹的心。可是换个侧面来看,陈秋水如果继续等待,那么他是否也会耽误王金娣的大好年华呢?
我所要陈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爱情悲歌,还有他们的爱情所映衬出的时代悲歌。我一向以为,欣赏经典电影,要结合时代背景才更有嚼头。我看资料得知,电影《云水谣》的故事蓝本是台盟成员张克辉与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张克辉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寻找》,作家刘恒再次加工改编。完整地看完刘恒改编的剧本,我才更加体会出时代的创伤感。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大陆与台湾之间陷入长达半个世纪的隔阂,使得两地的亲人无法直接往来,更别提通信了。这是导致王碧云与陈秋水爱情悲剧的主因,可是一条海峡阻断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多少骨肉亲情哦!
看到电影片尾,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台湾老兵返乡省亲的呼声日渐高涨。在民间团体的推动下,双方才打破了政治藩篱,得以“三通”,这无疑是华夏民族的一大幸事,也是历史必然。而不幸的是,《云水谣》的主人公陈秋水早在1968年就因公殉职,深爱他的王金娣永远陪伴在他的身边。倘若两岸早点解除这种隔膜,这场悲剧是否可以避免呢?历史不能假设,艺术也不能剥离现实来虚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值得传唱的《云水谣》:举头望青云,云遥遥,低头观海潮,水涛涛。云遥遥,水涛涛,云水难相交。”这首歌表面是对“水”“云”爱情的叹咏,却何尝不是对海峡两岸亲情分隔的痛定思痛呢?
在现实中,赴台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晚年诗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望大陆》,更加直白地表达了身居台湾的外乡人的思乡之情。空间的距离有时可以用时间弥补,但是时间的长度往往难以企及空间的维度。
在《云水谣》中,陈秋水何尝不是输给了时间呢?而王碧云是输给了空间。王金娣用长时间的行动及其空间换来了她所期待的爱情,但是人类往往经不起自然的摧残……
我或许习惯了怀念过去,所以时常陷入一些幻想,就连观看影视剧也总觉得某些过去的东西才是美好的。一部《云水谣》,一次精神的洗礼,尽管是8年前上映的电影,如今仔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海峡两岸不会再有如此凄美的爱情故事了吧?一衣带水、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啊,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灵空间的距离不要越来越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