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里的心理学隐喻
《琉璃》这个故事的设定也充满心理学的隐喻。昊辰与司凤分别代表为善的两类符号:

昊辰是口口声声“为你好”、“度化你”、“为了三界”,实际上所做的事情都是助长“恶”。
撤销漂亮的装饰,会发现昊辰所有的努力都是与他自己内在心相的关系。
他将自己对“情”的不允许,投注在璇玑身上,用扼杀璇玑执念的方式,捍卫自己对“生命波动”的不允许,可见他的仙根经不起考验,对生命的度化是浅薄与僵化的。
这种不承认本性的道德,使他将这份对自己的无能,迁怒于他人身上。造成的结果是,令璇玑选择打开琉璃盏救司凤的根本推手,是他本人。
一直以来最恐惧的事,真的发生了。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他身上获得的启示是:冤有头债有主,逃避与自己心相的恩怨,那么外在的人际关系就会不断地为难自己,最终反噬自己。
所以这个人物身上的宿命感反而很强,隐射芸芸众生受煎熬的现实。

司凤的“为你好”又过渡到令一个极端,过分重视内容,忽略了形式。他由始至终都站在“善”的立场:
选择用交出自己的方式来度化璇玑,而不是像昊辰那样为了道德而道德,他承认生命的自然属性。
选择用遵循程序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比如搜集客观的证据,而不是用情感绑架璇玑,要求璇玑相信他。
选择默默守护,先让事情更有效地得到解决,不理会他人扣在自己身上的帽子。
境界高的好处在于,他的强大与真善,让他一直没像昊辰那样饱受心灵的折磨。
表面上他虽然经历了最多的“惨”,但他心灵层面真正感到煎熬的地方在于,璇玑会很轻易地怀疑他。
这的确有他没有机会及时为自己申辩的责任,也有璇玑在找寻自我的过程中,如果分辨外部声音和内在真我的声音。
所以从这个角色中获得的领悟是:越是有能力真善的人,越是有心量承载善的人,越需要更坚定地为自己发声,既然自己站的立场是“真善”的立场,就更需提醒自己时时刻刻站在自己的立场,为自己邀请友军。
如果司凤这样做了,他其实就安抚了自己最大的脆弱。司凤这个符号所代表的就是好人应该上的最重要的一堂课:不要为了善,唯一辜负了为善的第一对象,自己。错把目的与手段倒置。

总结:
1.1在生活中面对昊辰这样的人,也就是我们已经洞悉了他连自己都做不到承认人的自然属性,却要求你做到社会规范的道德,我们就不必把这样的人的话放在心上,因为他所有的话都是说给他自己听的。
1.2如果自己就是昊辰这样的人,首先第一步是学会自我关怀,允许自己升腾起这些念头、感觉,允许自己拥有它们,也提醒自己不是它们。自己属于更宏大更永恒的寂静,那里是自己坚实的支持,能给自己无条件的爱。
2.1如果生活中遇到司凤这样的人,在他没有因为情内心脆弱的时候,就是我们永恒的友军,是我们最应该回馈善意的对象。因为他的内心是自尊自爱的,一个自尊自爱的人懂得真正的道德,也永远都是可亲可信的。需要区分真正的自尊自爱与自我取悦,这是有区别的。
但当他为情所伤的时候,就说明他暂时失去了为自己发声的立场,那就需要降低自我的期待,因为一个失去为自己发声立场的人,他暂时是没有能力顾虑更多的,这个时候我们自己就要对对方降低期待,在已知对方愿意在情方面交出ta自己的时候,除了表达心疼与适度的支持,不要过分干预。
2.2当我们就是司凤这样的人时,要永远肯定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发心,因为唯有坚定地爱自己,才真的有利于关系的发展,选择像柳大哥、亭奴那样的朋友,坚定地告诉小银花这样的朋友不要越俎代庖。
如果意识到自己已经像司凤那样情根深种有了执念,爱他人胜过爱自己,就必然会遇到关心自己的人对自己的劝诫,也必然会因爱人的反馈与期待不匹配而有受伤感。
这个时候如果感到孤立无援,就需要与宇宙建立链接,告诉自己无论发生任何事,自己都有永恒的盟友,觉察自己无论何时都有机会先爱自己,就是最好的良药。
也可以选择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宗教修行者,或者精神导师。当然最好的是全力以赴争取璇玑的信任,不放过任何一个在璇玑面前自我申辩的机会,毕竟璇玑的信任与否才是司凤心灵脆弱与否的关键。
但往往真正的司凤是不忍心也不容易给朋友带来麻烦,不会在朋友面前扮演无辜来转移自己在情感关系里的委屈,不会迁怒于自己人。
所以司凤反而还需要反过来为了避免让朋友为自己在感情中的委屈感到担心,从而直接避免了倾诉自己的委屈,也失去了单纯从朋友这里获得一份聆听与支持,而不被评价和干预的机会。尤其是在自己爱人这里。
3如果我们作为司凤这样的人遇到了昊辰这样的人,那简直就是大型pua现场。
因为两个内核截然相反的人,必然是司凤会成为昊辰心魔的背锅侠,能远离就远离吧,别为昊辰找理由,一旦找理由,那就是越俎代庖了。
自我分化的课题,最好是各扫门前雪。这并不是求同存异就能解决的,因为求同存异得有“同”才行。
倘若真遇到了又分不开,那司凤就不是真司凤,司凤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是司凤的真昊辰,也是需要先化解心魔,才有机会分离。
4如果我们作为昊辰遇到司凤,作为昊辰的我们,只会觉得司凤有病,司凤有毒,司凤皆祸害,那就远离自己认为是祸害的司凤,问问自己究竟在害怕什么,是什么观念制造了这份害怕,这个观念是经得起推敲的吗?

#心理学##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