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儿童法案》
读到喜欢的作家的书,不愿抬起头生怕吸入现实生活的空气的感觉,现在越发的稀少。
这是我不知觉中看得第四部麦克尤恩了,也是在看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从《水泥花园》开始他就是我喜欢的那一类作家了。
《儿童法案》完全是由现实构造的--法律、法官、法庭,坚不可摧的国家意志;家庭案件,形色悲惨的世俗生活。作为掌握至高权利的女法官菲奥娜,显而易见的睿智、公正、表现出的教科书一般的职业素养和努力,把案件一一击破,建筑着现实世界的平衡。
但书的内核,却是非现实的。这种非现实的力量,构成了小说的不平衡的结构。
全书中,亚当正面出现只有两次,但你始终都在一种觉得时刻能感受到他存在的紧张感中。他的第一次出场,在病床上,虽然是生命实体正在流失的病人,但是那无疑是书中的一道光芒,让前文所述的一切:菲奥娜窘迫的婚姻生活,她这些天处理的手头上成堆的案件,以及刚刚离开的僵持不下的庭审现场,全都暗淡下去:“瘦长,惨白,却十分俊美” “他的病恙、他那天真的热切使他无往不利”。在惨淡的现实中,这是一种艺术化的形象塑造。
案件判决之后,便开始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结构变化了。以前是菲奥娜生活的框图占据全部平面,现在却变成倾斜的,总是有一种倒向亚当世界的倾向--即使作者并未慷慨的展示亚当的世界给我们,只有几封信件,寥寥诗句,以及第二次的出场。这种倾斜感,在音乐会之前达到了极致,菲奥娜装扮妥当,和丈夫相互释放出和好的信号,会场的兴致高昂,但这背后却愈加让人担心,另一个看不到的世界是否会突然迸发出什么。现场的演奏阶段,倾斜停止了,现实世界仿佛也停止了。而后是逃往家中的崩塌。
看到菲奥娜在家中痛哭着走向卧室,哭声越来越大的那段描写,我放下了书本,失声痛哭了好久,失控的那种。那一刻,我并不是为她伤心,而是在作为菲奥娜而哭泣。
另外,非常赞赏麦克尤恩展示的女性视角。他一定是共情心和想象力都非常突出的人,从女性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他的描写自然真实,是真正的女性的思考和感受方式。
伟大的作家,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嗅觉,去碰撞、撼动、改变现实的愿望。从一个偶然听到的消息,到法庭上的旁听和深入的研究,反映宗教信仰的法律冲突问题的内驱力是如此强大,以致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