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半环台湾骑行全记录(5)
五 生活在地震带上的人们,对这些小震小闹可能早已习以为常了,第二天骑到街道上,没有任何与地震相关的传闻,昨天晚上的宜兰地震好像是里氏4.6级。大街上,舞狮沿着商铺采青讨新春吉利的队伍出来了,沿路到店面去拜年讨个红包,几名交警也很通融达理地指挥着交通。

花莲向南这一段算是难得的平坦路面,虽然偶尔也过坡过桥,但是总体来说是还很轻松的。在这片相对平坦的土地上,我终于有机会领略台湾的田园风光了。





据说当年蒋经国主政的时候,不仅仅提出了著名的基础设施上的“十大建设”,还坚持每年超过200次深入农村的视察,目的是缩小城乡差别。我对此段历史了解甚少,也不清楚跟这些有没有关系,但眼下看来台湾的农业是相当发达的,山间的边角地块也被利用的很好,很多私人农场看起来也经营了有相当长的时间。在我看来,台湾的农业是“工业化”的,因为看到便利店里面很多饮料、便当、水果等,都出自各大农业产区,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产业链。







回到骑行,随着向南的深入,我转到了9号环岛公路,热带风情也越来越明显了,地图显示附近有北回归线塔,于是我便寻了过去。这一段路离开了大海,一座狭长的高山横在公路和太平洋之间,西面更是中央山脉的层峦叠嶂,高耸入云,许多河流从西往东流过来,公路就籍着座座大桥向南穿行而去,这一段,叫做“花东纵谷公路”。 顺着花东纵谷公路朝北回归线走,也是一件苦差事,因为慢慢地我发现了,那标志塔建筑在山顶,公路盘旋上山,颇费周折,有几处路面,仿佛厦门的那个著名的“怪坡”,看上去明明是下坡,谁知道却是上坡路,在这里足足被“耍”了五六回。 我满以为台湾的北回归线塔是一座造型漂亮,雄伟威武的建筑物,谁知道到了跟前大失所望,连广州从化的北回归线塔都比这漂亮。不过,这种建筑的意义重在地理标记本身,太漂亮了反而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了。

从北回归线塔下来,沿路是非常的枯燥无味,从黄昏骑到天黑还是看不到小镇的踪影,过了一会还下起雨来。披着雨衣在黑夜中骑行一点都不好玩,还要时刻注意身后裹挟着雨水飞驰过来的汽车机车。就这样麻木地骑了近两个小时,终于来到一个小镇---池上镇。 池上镇此时最灯火通明的地方是全家便利店,我早已饥肠辘辘,胡乱买了个便当和饮料在一张餐桌上囫囵吞枣起来。 吃着吃着,很自然地和桌子对面的一位帅哥聊了起来: “你也环岛吗?” “是啊,我刚从花莲那边过来,早上睡了个懒觉,骑出来迟了,现在才到这”。 帅哥叫Dennis,台中人,他跟我环岛的方向相反,从垦丁那个方向过来,他今天的速度很快,下午时分就到池上了。 “你住下来了吗?”Dennis问道。 “没有啊,我刚刚才到,有点饿惨了”。 “不如跟我到我住的民宿去?” “好啊!”那最好不过了,我满心欢喜。 Dennis引领着我回到民宿,一进门便对老板娘模样的女子说:“我回来了,还给你们捎了个客人”。 “欢迎,欢迎”。 “啊,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刚走了几步又退了出去,才发现这是家比较小资的民宿,比较讲究卫生,要换好拖鞋才能进客厅,而我这个大老粗冒失鬼,蹬蹬蹬就冲进来了。 等换好拖鞋重新进去,我才重新打量清楚这家民宿,一楼是客厅,有电视机,餐桌,厨具,茶具,咖啡机等,可以自由选择自助使用。在悬挂着反核标语的门帘旁边,还有一个书架,摆着许多小资情调的书,我随意翻看了一本《看见池上,看见时代》,由乡长亲自写序,以好客主人翁的角度向人展示池上乡的风土人情。
Dennis告诉我,这附近有棵树叫“金城武树”,不远处还有棵“蔡依林树”,有时间可以去看看。呵呵,好吧,我会去看看的,对于向来偏爱大山大水的我来说,对这种小景小致也是不拒绝的。 民宿老板养的一只肥猫非常顽皮,不断地在我身边蹭来蹭去,然而此情此景却使我内心平静了下来,这些天我都在动荡不安的奔波中心境中度过,在池上民宿的这几个小时里,是相对安定的一段时间,或者说是相对安静的一种感觉。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Dennis几乎同时出门,我和他就此道别,朝相反的方向继续各自的环岛骑行。我一摆车把,跨上车朝南骑去,只听得Dennis在后面轻轻地说: “再见,慢慢走,小心狗”。
(未完待续,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