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波谱艺术大师理查德·林德纳,细数过往,从德国机械到纽约摩登女郎
20世纪中期,从欧洲移民至美国的德籍犹太裔画家理查德·林德纳Richard Lindner作品多给人色彩艳丽又略些蛊惑奇异的媚世格调。很多人都会被这些夸张戏剧效果所迷惑,以为是什么童话故事里的现代插图。这样的画孩子看热闹,而大人看了就会会心一笑,林德纳笔下那些严谨的服装制版线和隐藏在成人世界里的故事,让他的作品散发出独特魅力。
过去欧洲-现在美国
理查德·林德纳Richard Lindner(1901-1978)的作品基本可归于人物画。作品反映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艺术创作的养分是来自纽约,至于真正影响他绘画观念的却是意大利的乔托、弗朗西斯卡。林德纳的艺术,看似纽约都会生活的反映,事实上他比美国的波普艺术早十年便从都市生活中取材,从中产阶级生活中找到创作的动力。

他的绘画形式深植于结构性,甚至是几何抽象的结构形体。林德纳这个出生在光棍节的天蝎座男人,其本人是位外表看似温文尔雅的艺术家,但他的画中,似乎带有天蝎座独有的魅惑与黑暗力量。平常的都市生活在林德纳的画笔下,仿如梦魇般的疯狂且浮华,充溢着狂想。

1941年,从欧洲逃亡到美国的林德纳,初到纽约的前九年,除了婚变带来的打击,林德纳过得还算充实,他给《时尚》《小姐》《吉星》(Fortune)等杂志绘制插图,也画广告单图,如为“美国容器公司”绘制的《桌上的永恒夏天》,为《城市与乡村》杂志画的水彩《奥芬巴赫先生进城》等等。

1950年他才开始创作油画,第一幅作品《束身衣》(见ojoworld)完全是对童年故乡的回忆,一位FRFT的少妇站在独轮车上喜滋滋的向人打招呼,红丝袜、吊袜带、绑绳束身衣以及夸张的女性特征,简直就是即将席卷全美的“女性解放运动”的前奏。林德纳丰富的构想差不多是他个人的隐私日记,而他的主题同时也十分困扰又引人注意。那种隐含尖酸、令人不安的感觉给这些图像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顺便艺术八卦下,林德纳是11月11日出生的天蝎男......)。
1952年,林德纳在布鲁克林“普拉特学院”(Pratt Institute)任教,火热的五十年代,他用力捕捉每一个社会片段,输得精光的《赌徒》,嬉皮士狂欢的《聚会》,诱骗女孩的《造访》,“解放女性胸部”的《紧身褡》等等,拼凑成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图全ojoworld。
隔年他再次重复了这一迎合社会潮流的主题,画了红发《安娜》。与《束身衣》相比,这幅作品少了几分轻佻,多了一些时尚,肥肥胖胖的安娜上半身包裹着束身衣,吊袜带像两条垂下来的绿蛇,努力爬向腿上的黑丝。她直呆呆的目光,既像表达对社会的无知,又像传递对传统的无畏。

《赌徒》理查德·林德纳Richard Lindner

他还画了表现青春期的“少年系列”,追逐“机械梦”的《机器男孩》、朦胧初恋的《一对》、少女春的《豹纹丽丽》等是该系列的代表作。

《机器男孩》

硬边结构-暧昧色彩
林德纳笔下的人体造型肥胖丰腴,画中物体全由几何组成,这是他独特的风格和区别于其他流行艺术家的标志。1960年代,这一风格更加张扬,《Ⅰ-Ⅱ》和两幅《无题》继续夯实他的“束衣”情;《有拿破仑的静物》和《路德维希二世》反映对祖国的思念;《康尼岛》《月亮照在阿拉巴马》《迪斯尼乐园》《电话》《摇滚》《上城》《戴眼罩的女人》《街道》系列等等,是他以“归化移民”身份对纽约的感性认知——“我画的人物是观光客对纽约的印象,我在任何时候都站在观光客的角度观察美国。”

“最难的事,应是要忘记普鲁斯特真正的样子,因为我们并不要画人的样子,我们要画出他们给人的感觉。”

霓虹荧光的色彩与古典技术的完美结合,作为一名移民画家,林德纳独有的欧洲“古老世界”记忆全部留存在了画中。在纽约,他很快找到了同好,例如同样来自德国的克罗兹、贝克曼还有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和费尔南·勒泽Fernand Léger。如此看来,林德纳早期的作品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对勒泽的立体主义、克罗兹的新客观、恩斯特的超现实、贝克曼的表现主义、还有奥斯卡·希勒梅Oskar Schlemmer的构成主义的爱好。

林德纳对勒泽的机械审美,比如将人物及背景归类于圆形、椭圆、三角形、四方体等精确造型十分欣赏。此外,我们看到库普卡Kupka、克内须Kirchner、夏德Schad、迪克斯Otto Dix、毕卡比亚Picabia、德·基里科De Chirico、杜尚Duchamp、德罗涅Delaunay、巴尔杜斯Balthus、埃利翁Helion、甚至毕加索的影子在此一闪而过。

由于长期从事广告插图等工作,林德纳的创造早已经不仅只是欧洲现代艺术这一种积淀,同时美国的主流消费、社会现象也在强烈的影响着他。无形之中林德纳的作品和1955年后的美国波谱艺术不谋而合。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很多人把林德纳称之为波谱艺术的“精神之父”虽然林德纳曾辩白过,自己与他们不同属一类,但当今的主流艺术媒体依然把他视为前波谱艺术家。

《电话》

《哈喽》是这类作品很具有代表性,紫俗女子通过电话与人商谈某项交易,鹦鹉和标靶暗示了她的身份,此画的神奇之处在于女子座椅完全悬空,有一种越看越近的浮升感,由此可见画家构图设色的深厚功力。
更全内容ojoworld

他在耶鲁创作了两幅《玛丽莲在此》(Marilyn was Here),Breast、丝袜、束腹褡、吊袜带、黑皮手套等几大元素暗示了梦露“美国第一性感女神”的不二地位。

理查德·林德纳《月光下的一对》

理查德·林德纳《一对三》

理查德·林德纳《谢谢你》

《心上人》又名《戴帽子的女士》,是少有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该画采用中古肖像构图,红发柯帕曼虽然规规矩矩站立,双臂下垂好像一个被批评的学生,但过度臃肿的身材好像要突破画框跑到外面来。而她之所以胖得令人发指,是因为要在胸腔构建一座足够宽敞的心房,让爱人住下不再出来。

《27》

1964年《康尼岛2》《第43街》《第五街》等作品都是他特意经营成功的都市人物典型。硬边的构图、隐喻的造型,鲜亮色彩和额外的小趣味,混合了广告设计的语言与现代艺术的几何词汇。不可否认1944年的那场离婚对林德纳还是有很深的创伤。
一个小小的题外八卦:在他们离婚后不久,1952年,约瑟夫·伯恩斯坦离世(林德纳曾经的朋友,后和埃尔斯贝特在一起),埃尔斯贝特(林德纳前妻)因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也自杀了。哎!真是人世无常。此后,林德纳也有了女朋友一个女摄影师,他们关系时好时坏,这可能对林德纳后期的创作中男女关系的疏离一些影响。

尽管林德纳的感情经历是不太顺利的,但他表示自己始终对女性怀有好感。林德纳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有想象力,女性是两性中比较聪明漂亮而且强壮的,她们是忧愁的人物。如果早年间看林德纳的作品,女性还在被各种包裹的紧身胸衣所束缚,那么60年代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元化的服装出现在画中,那些奇异的服装样式,皮革、尼龙、绸缎、透明纱在林德纳的创作中成为诱惑与侵略的双重武器。

自此之后,我们再也看不到错综复杂的构图了,1964年之后画家更喜爱用光滑明亮的图形表达。也许,作为艺术家的林德纳是擅长用性暗示去表达视觉上的吸引眼球,但他在之后的创作中花了更多的心思让画中的女人达到一种“又冷静又挑逗,又艳帜高张又武装配备,让人垂涎又凌然不可侵犯“的境界。

在1969年,林德纳也迎来了他一段美好个感情(小很多岁的法国姑娘)至此他也创作了非常多与爱情相关的作品。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详细读一下本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