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惰性
不知不觉,听写已经过了一个多月。这段时间里,现代I是基础,听写了一遍;现代II是重点,第一遍是先阅读、然后听写,第二遍是完全盲听,不看课本、直接反复听。
听写的时候,明显地感受一种大脑的分裂。明明课文是西语的,读过、学过,但是大脑里一点西语痕迹也没有,还是中文投影。当切换到西语的时候,选哪个词汇、用哪种时态配合,一无所知,就像没有学过一样。
当初学习好似浪费时间一样,或者像是没有发生过一样,这种分裂感在听写的时候超级强烈。我把这种煎熬理解为“大脑惰性”。
Obiamente,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是在大脑里铺设一种新的输入方法。无论是从字母的组成还是发音,以及词语组合、课文描述等方方面面,都是一套全新的、毫无参照的体系。就好像用筷子吃饭习惯了,现在要用刀叉,感觉超级别扭。
背诵的单词、阅读的课文,全部是西语,类似于准备餐桌的时候,用的桌布、餐盘、食材,都是西语化的。一切就绪要吃饭了,一个微观抽象的吸收,仿佛暗室中肉眼看不到的吃饭。
意识层理所当然地以为会选用刀叉,因为一切都是西语化准备的,不用刀叉不合逻辑。然而,大脑真是的操作是,它随身带着筷子,用筷子吃得痛快、吃得快,也就是,图省事、偷懒地用中文吸收了单词和课文的意思。
于是就出现了分裂,出现了黑椒牛柳盖饭、意大利拉面。面上是西语,还是按照中文吸收的。

这可咋整?怎么调换,怎么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