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吸》——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
只有当人无法因为不存在的外部原因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时,才会真正开始反思。
人类倾向于对世间发生的事进行解释,随着科技进步和文明开化,我们学会了将一件事的产生归因为“人为”(可控)和“自然”(不可控)两种结果。我们过于喜欢这种想法,并在这样的安慰方式中形成了习惯:“总要有什么对此事负责。”
尽管进入了信息时代,但人们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仍旧极为有限,更不要提一件事产生的原因可能根本无法找到,一旦找不到什么根据,人们往往喜欢诉诸一种古老的方法——宗教,又或者另一种简单的办法:责怪自己。
现代心理学有一个定义与此相近: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也叫做社会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由此一来,就是责怪自己的三个心理过程:
1)只有认定一件事一定要有一个解释,才能安心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
2)如果这件事无法解释,那么一定是与自己的选择有关;
3)只有认定这件事是因为自己的选择,才能给与周围人解释,安于社群之中。
那么一旦知晓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有另一种选择产生的结果,大多数人就会迫不及待地寻求一种解释,比如用其他人大量的错误行为来为自己的恶行合理化,或者用大量的正向行为来证明自己行为的偶然性。
可惜。
在写实主义里,爱上一个人,因为他可爱,一个人死了,因为他该死,讨厌的角色作者就在阁楼放一把火让他摔死——但现实不是这样的,人生不是这样的。尽管宇宙中可能存在众多的平行世界让你参考和开脱,但那都不是你的人生,面对可能发生的失误最大的力量来源于一个信念:当罪行导致善行,就是真正的获救。
毕竟追求解释是让人心安的捷径,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问题不会因为你的释然而消解,恶劣影响也不会因为你的犹豫而弱化。
与其感慨路难行,不如马上出发。
最后作者对“可能的选择状态下”进行了一个理想化的诱导:
每次你表现得慷慨大度,你都是在塑造一个下次更有可能慷慨的人,这很重要。
你改变的不仅是你在这条分支里的行为:你是在给将来产生的所有人至中的自己打预防针。通过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你是在确保从此以后一个更好的你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分支里。
——P319
所以他要说的是:不要逃避,学会承担责任,承担选择的责任。
向你自己承认自己的行为,并在决定以后怎么做的时候把这件事考虑进来。
这才是破解因自由而生的焦虑终极法则。
起码是一条能够悦纳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