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追星了
关于追星,确实有很多话要说。我喜欢音乐和影视,自然也喜欢看相关的八卦消息。娱乐圈的俊男美女太多,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起轩然大波。要说追星,可以追溯到我的初中,2000年。
那时候我12岁,上初一,开始寄宿。学校有一个大喇叭,早上催我们起床,就会放几首流行歌曲,放得最多的是李玟的《Di Da Di》,满文军的《懂你》和李琛的《窗外》。Coco的歌曲热情火辣,催人奋进;后两者的歌总能撕扯出心底淡淡的愁绪,因为年幼,总是特别想家。
那时候流行录音机,班上的男生最喜欢买周杰伦和阿杜的磁带。如果英语老师没有把录音机带走,课间他们就会在教室里放音乐。受同学们的影响,我也知道了很多歌星的名字,比如孙燕姿、周杰伦、阿杜、林志炫、羽泉、谢霆锋、SHE等等。那时候上音乐课,音乐老师就放歌曲我们听,学生提供磁带。我给的是姐姐送给我的奥斯卡金曲,才放了两首,全班同学都受不了了,说这是什么歌,真是难听得要死,于是只能换上他们贡献的磁带。课间传阅最广的课外书,也是娱乐杂志,我们都爱看。后来中考了,去学校查成绩的时候,我买的唯一的一本书,就是娱乐八卦,两块五。那时候我对歌星没有什么特别的偏爱,更喜欢的是电视剧演员。
《还珠格格》面世的时候,小燕子成了我的最爱。我喜欢那个疯疯癫癫的姑娘,对逆来顺受的夏紫薇总是爱不起来,感觉窝囊,笨。那时候的审美也单一,喜欢帅哥,苏有朋、黄海冰、陆毅、何润东都是我喜欢的类型。几乎每看一部电视剧,就会喜欢上里面的男、女主。只是喜欢而已,并没有在他们身上花太多的时间和金钱,一是穷,买不起他们的磁带和海报;二是花心,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完全没有定性。
等上了高中,第一次进县城了,追星在学生文化中显得更为明显。那时候班上的同学都是从各地选拔出来的尖子生,城里的占了大多数。他们不仅成绩好,在信息的掌握上也比我多得多。当时的女班长特别喜欢twins,才分配寝室,她便在墙上粘贴上了twins的海报。后来有幸去她家玩,她的房间里也贴满了twins的各种海报和贴画,她还拿出了刘若英和萧亚轩的磁带放给我听,一时在兴头上,抱着枕头学着萧亚轩的样子跳起了枕头舞。那时我有种恍惚的感觉,因为这些在我以前的生活中,几乎从来不存在,同时也有些别扭。小孩子的自尊心总是来得莫名其妙,我拽紧了衣角,觉得自己很土。
其实我也有自己喜欢的乐队,它是beyond。每次听到他们的歌,总是感觉莫名的振奋。后来我特别喜欢许巍和朴树,第一次听《蓝莲花》和《那些花儿》,就给听哭了。这些歌手在同学圈中并不是特别受欢迎。beyond太老,而且死了主唱;许巍不帅,又很少出现在媒体中;有点帅且红火的朴树,性格又太奇怪。后来高考了,同学也散了,唯有几个喜欢的歌手的歌声,陪伴我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
大学是在哈尔滨度过的,远离家人,远离村庄,远离是是非非的人和事。迄今为止,我依旧觉得大学是我过去人生中少有的快乐的几年。那时候我喜欢上了黄义达,游鸿明,还有陈奕迅。我喜欢他们用歌声抒发各种情感,或深情、或固执、或无奈、或快乐。但是对于追星,我依旧没有付诸太多的行动。能通过MP3下载到他们的歌,时时刻刻听,也足够了。
四年的时光一晃而过,毕业后我来到了省会城市,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再也没有喜欢上新的歌手,也许,青春时代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完结了。
工作后的有一天,我发现我曾经喜欢的那些歌手或是明星,早已退居幕后,女星结婚生子、男星杳无音讯。而小鲜肉、小花常年霸屏,我却对他们一无所知。才渐渐意识到,在追星这块儿,我也被慢慢淘汰了。
nini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关于写稿、接稿那些坑 (2人喜欢)
- 2024年,断社保的第一年…… (4人喜欢)
- 实用的中点,感谢人社 (1人喜欢)
- 记录一下中点培训的配方2 (2人喜欢)
- 记录一下中点培训的配方1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