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国际传播&全球传播
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一) 国际传播: 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传播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相关事务。这种传播活动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古已有之。狭义的国际传播是指“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它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随着信息全球化的逐步展开而兴起的。国际传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外向内的传播——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民众;另一部分是由内向外的传播——把有关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国际社会。 (二)全球传播: 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②在全球传播当中,在国家和政府间机构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③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依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传播的大平台。④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⑤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核心地位。
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时传播的实现,体现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中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关系越来越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政治全球化的加速 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地理政治向全球政治变化,在今天开放的信息系统中,国内政治的几乎所有重要举措都被置于国际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 (三)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索绪尔认为,符号通过“关联”制造意义。要理解特定的意义,就需要使它与其他意义相区别。文化亦如此,全球化进程使跨文化传播交流增多,国家与民族在接触不同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对自我的认同,增强了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四)文化全球化也带来了激烈摩擦和冲突,其背后隐含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关系。
三、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困境 (一)国际舆论格局失衡 当今国际舆论格局呈现"西强东弱"的特征,西方话语在国际舆论场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目前,四大西方主流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路透社、法新社从媒体所有权到媒体的报道数量、报道程度,再到对国际事务的议程设置和国际舆论风向的把控都是具有影响力。 (二)话语体系存在差异 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体制的差异,西方媒体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长期对中国存在偏见,"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等各种论调充斥国际舆论空间。 (三)当前我国在对外传播方面存在不足 在内容上仍是着重向世界介绍中国事务与立场,在表达上有时难免陷入以西方为主的思维范式;客观上的弱势传播,即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导致"传而不通";主观上的无效传播,即保守的对外传播观念和"以我为主"的宣传传播形式导致"通而不受"。
四、如何提高国际传播力 (一)鼓励多种声音、多种机构参与到全球传播中来,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二)在对外传播中更加注重新闻本身的规律。在操作层面上,引用多个信息源,注意各力意见的平衡。只有新闻产品达到了较高的专业水准,才能真正吸引国际受众。 (三)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中国应该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鼓励他们在国际媒体上占有话语权;其次,中国应该在各个层面上接触目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通过各种平台与其对话、增加沟通。 (四)加强与国际媒体的合作与交流。目前中国媒体的专业水准和制作水平有些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应该鼓励中国媒体与国际媒体展开各个层面的合作。 (五)积极有效地运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拓展传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