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门的那些事
苏州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是中国园林的代表,这个城市是何时建成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让我们从城门开始,了解这座繁华的都城。

苏州城何人何时所建

根据《吴郡图经续记》的记载,吴王阖闾曾问伍子胥吴国地处江南多水患内无守备,外无屏障依靠,如何自处。(“昔阖闾问于子胥曰:吾国在东南僻远之地,险阻润湿,有江海之害。内无守御,外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
于是,伍子胥说可以建立城池增加守备。(”以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

通过吴王阖闾和伍子胥的对话可以得知,吴国的都城是在阖闾在位期间修建的。
根据《吴地记》的记载阖闾命伍子胥修建了阖闾城,就是现在的苏州城,并且修筑了八个城门,让我们去了解这个八个城门吧。(“阖闾城,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筑。大城周回四十二里三十步,小城八里二百六十步。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吴都赋》云“通门二八,水道六衢”是也。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不开东门者,为绝越之故也。“)
八个城门

阊门:阊门是苏州城八门之一,位于城西北也称为破楚门,“阊”是通天气之意,表示吴国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强盛。吴国伐楚时,军队从此门出。阊门享有盛名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
包括城外呈放射状的南濠街(今南浩街),上塘街和山塘街,以及城内的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与这些街道平行,又有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山塘河(通往虎丘)分别从五个方向汇聚于此。
阊门也因此成为当时苏州的代名词。明初将苏南人口大规模迁徙至苏北,这些移民都自称来自苏州阊门。

胥门:根据《苏州府志》记载云:(“胥门,西门也,在阊门南,一曰姑胥门。”)
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苏州古城门皆水陆并列,惟胥门为防太湖洪水入城,宋元以后久无水门。
陆门原有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的瓮城,已于民国时期拆去。胥门与盘门同为苏州幸存的古城门。

盘门:根据《吴地记》记载:(“盘门,古作蟠门。尝刻木作蟠龙.镇此以厌越。又云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盘门”。)
五代吴越王钱缪下令将苏州土城包砌砖石。“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里外有濠。”古时称蟠门,因门上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镇慑越国,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名盘门,元明清三代陆续修建遗迹,是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的说法

蛇门:《吴越春秋》记载:(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故小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鱙,以象龙角。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吴也。)古代阴阳五行把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及方位相配,越在南方偏东,对应巳、蛇,故曰“蛇门”。
吴在越西北,故曰“北向首内,示越属吴也”,可见蛇首向内而非向外。传说是战国时期春申君在吴地所造。唐·陆广微《吴地记》:(“ 蛇门南面有陆无水,春申君造以御越军,在巳地以属蛇,因号“蛇门”。)

娄门:位于城东北。《吴地记》载:("娄门,本号疁门,东南,秦时有古疁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门遂改称娄门,城门分外城、中城、内城三重。)
内城筑有城楼,三重陆城门之间有空地和闸门装置,十分坚固。城门南面还有三道水城门,也备有闸门装置。城里和城外以外城河为界,通过吊桥与城外贯通。并有水陆通娄江,向外跨塘延伸。
外城、中城及内城门上的城楼约在民国37年(1948年)间被拆除,仅保存一重城门,直到1958年大炼钢铁时,城门陆续拆尽,至今已无痕迹。水城门也被拆除,只剩下依稀痕迹可供辨认。

匠门:位于城东,即今相门。因曾是各种手工工匠聚居之地,故称匠门。据传铸剑高手干将夫妇曾在此门外设坊铸剑,又称干将门。
“将门者今谓之匠,声之变也,讹音为相门”。
相门有一段可以走上去的城墙,位于姑苏区的东边缘,城墙东是老护城河,这个地方离平江路很近,可以和平江路一起组成环线游览。

齐门:齐门位于苏州城北。因门朝向当时的齐国,故名。“北曰齐门者,齐景公女嫁吴世子者,登此以望齐也。”《吴郡图经续记.卷上》

平门:平门位于城北,当年伍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打败齐国,班师回朝,又由此门入,故名。古平门久塞,1928年为便利交通重辟平门,1958年拆除。
沧海桑田,千年时光,虽然不见当年巍峨都城胜景,但是仍然不可磨灭苏州往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