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解析
内在(器官)感官刺激
1. 当体内所有器官都处于健康状态时,我们根本不会感觉到它们的存在.因此,必须将其与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兴奋与疼痛感同等对待.
2. 睡眠时,心灵对于肉体的感知会比清醒时更深更广.心灵被迫接受源自身体各部位及躯体变化刺激所引起的影像,这在清醒时是感觉不到的.
3.亚里士多德: 梦会让我们注意到清醒时无法察觉的初期病症(梦中出现的影像都被强烈的夸大了)
4. 古希腊人认为,梦具有神谕的能力,能指引患者获得康复.
5. 患有心脏病或肺部疾病的人,会频繁出现焦虑的梦. 蒂茜认为:心脏病患者的梦通常非常短,梦者在恐惧中惊醒,梦境总围绕着死亡,充满恐怖的氛围.肺病患者会梦见自己窒息,被挤压或在飞行.消化功能不良者在梦中既会出现享用美食的快感,也会有恶心的感觉.
6. 我们对人体内在本质认知的模糊性,与对梦来源认知的模糊性极为一致,以致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人体内在器官感官对梦起作用”- 梦与神经紊乱在临床表现上具有许多相同点,这有利于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病理分析.
7. 叔本华1851的思路: 我们对宇宙万物的认知,来源于大脑对外界影像在一定时空,因果模式中的再塑.这就像我们在夜里听到的潺潺流水声,白天则湮没于喧嚣嘈杂中.
8.意识虽然无法感知感官的存在,却能够完全感知伴随其而来的意念.
9.处于无意识状态的皮肤感官突然受到压力后,由此转变为有意识的器官,这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在梦中则表现为坠落(斯顿培尔)
10.体内机能刺激理论也无法完全排除梦对影像选择的随意性.
心理刺激源
1.梦元素的起源是无法追踪的
2. 精神病学家严格监控心理因素, 决不允许其有一点自主表现力.这不过是暴露了他们对于“生理与心理因素间,存在着稳定的偶然联系”这一事实表现的信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