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流浪指南----上海的终点站
前些天室友在吃饭时看腾讯视频里一个叫“圆桌派”的节目。那一期的话题是理想城市,其中一位好像是作家的嘉宾不断说出“上海这座城市没有人文情怀”,“一切都是千篇一律的高楼”,“不如东京这种街边小店和城市融为一体,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之类的话。
实在气不过。对于上海能发出这种评价的人,大都只是在照片里看过陆家嘴的那几栋高楼,在大脑中脑补出一个“一步一步规划出来的冷血城市”,对这里的市井生活毫无了解。这位作家产生这种充满偏见的想法原因大概是 东京的城市文化在许多的文学或影视作品里都描写得十分详细,而对 进入新世纪的上海 落笔最多的却是郭敬明的小时代(书中的上海大约是郭敬明先生青年时代对上海的想象吧)。因此说起上海,不熟悉这里的人想到的大都是70年前的“十里洋场”,万国建筑群或者浦东陆家嘴的那道天际线。
我在上海生活了18年,算是个有实无名的上海人。上海内环以外的地方变化得过快,以至于没几年就会变个样。因此我为我自己写下这个“上海流浪指南”,标题来自于台湾 伤心欲绝乐队的歌“台北流浪指南”,以防哪一天回了家迷了路。
“莘庄”这个词在上海没有人不知道,在上海之外却几乎没有人知道。莘庄镇在上海人尽皆知是因为它是地铁一号线的终点站。一号线是上海最繁忙的线路,它的终点站可以看作人们熟知的那个“上海”的尽头。
莘庄是我在上海除了自己家之外最熟悉的地方。从我家里往市区方向去任何地方,不论是坐地铁,公交车还是自己开车,都要路过莘庄。所以要说起在上海怎么瞎晃,莘庄是一定要提的。
下图是说起莘庄,人们的第一印象------这个大到莫名其妙的地铁站。在2017年5月27号之前的很多年,莘庄地铁站都长这个样子。如图所示,它的一层是个公交车站,楼后面那个两层的建筑是地铁站,这栋我也不知道几层楼高的房子---我也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闲置了很多年,大概是空的。正面那块贼大的屏幕也很多年没有亮过。

但是很多年前(大约是09年左右),这栋楼没有那么莫名其妙。从前这栋楼里有一个超市,总共三层楼高,入口在二楼,底楼的玻璃房是一个无人图书馆。进站后还有一家叫“克里斯汀”的蛋糕店,似乎是上海的一个老牌子。站外的大屏幕上一般播放的都是广告,我记得的有五粮液和电影“唐山大地震”。小学周末补完课坐地铁回家,到莘庄的时候一般都是晚上六点。肚子空空但超市里的吃的一定买不起,所以会去一楼的公交车站找卖烤番薯的人,两块钱一个不大不小的番薯可以吃到肚子不那么饿。当然早上我妈送我去上课的时候会好很多,她会在那家蛋糕店里给我买一个虎皮蛋糕,我记得是六块钱。


后来有一天,超市关了,然后在超市本来的入口砌起了水泥墙。那么多年了,我至今不知道水泥墙后的超市变成了什么样子,有没有人再进去过。正门口的玻璃门也日常紧锁着,从玻璃看进去空空荡荡的。再后来,那块特别大的屏幕再也没有亮过。要说好处那也有,就是下地铁之后不用去黑漆漆的一楼找卖番薯的人了,他们都直接转移到了那堵水泥墙前。不过过了几年,大概是卖番薯不怎么赚钱,小贩们开始卖烤肉肠和手机膜了。那时候我买不起肉肠也没有手机,所以下了地铁会很苦恼。
虽然外面看起来萧条得很,但是地铁站里最不缺的就是人。高中的时候开始坐地铁上学,一般早上七点就会到地铁站,正碰上上班高峰期,一眼望去全部都是上班族和学生晃晃悠悠,没睡醒的脑袋。甚至在站里的便利店买瓶可乐也要排上五分钟队。哦对了,高中的时候站台内开了两家便利店---全家和罗森(论日本文化的入侵...),高中正好身边也不会那么寒酸,所以即使每次都要排队还是会去便利店里买饮料。
地铁站前后各有一个广场,我们管它们叫“南广场”和“北广场”。南广场通往老闵行的方向,我不是很熟悉。北广场走到底就是莘松路---一条贯穿莘庄,一直通到松江区的路。莘庄地铁站在莘松路的头,我家住在莘松路的尾。北广场于是成了我初中的时候逃避回家的乐园。
很多经常路过北广场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北广场的地底下其实是空的。大约10多年前,北广场的地下是一家永乐电器。它几乎和超市同时关掉了,接下来的很多年这个地下商场就像被人忘了似的,入口的铁闸门一直关着。
初中的时候,我和同学很喜欢从实验室拿固态酒精出来,然后在地下商场的入口没人看得到地方用石头堆一个坑出来,然后坐在边上看酒精烧完,觉得特别有趣。直到有一天一个大爷把我们训了一顿并扬言要报警,我们才不再玩火。新的娱乐活动包括但不仅限于:测试各种飞不起来的橡皮筋动力飞机,研究捡到的打火机的内部构造,讲关于那个地下商场一直空着的阴谋......考试成绩越差,在广场上就混得越晚,这样回家就能少挨一段时间骂。北广场在我眼里和温柔乡没什么两样。
北广场再往前走就是莘松路。从地铁下来后,要去公交车站坐公交车,沿着莘松路开到头就到家了。与莘松路交叉的小马路特别多,但是我根本不记得它们的名字,所以我在莘松路的位置都是用路边的参照物命名的。比如 地铁站、医院(闵行区中心医院)、工商银行、农工商(一家现在快要倒闭了的超市)、康城(上海最大的小区).....从小学叫到大学。特别厉害的是,即使莘庄年年都在变,这些参照物却完全没有搬掉或者被拆掉。
然后到了2017年5月27号,我去学校拍毕业照。莘庄地铁站成了这个样子。


那栋红色的,大得莫名其妙的楼就突然不见了。再后来,我去了美国,每一次回国,莘庄就会少几栋楼,又多出几栋楼。北广场被围上了建筑工地的墙,到现在都没有拆开。莘庄变得太快了,我又回去得太少,以至于在我的脑子里,说到莘庄想到的一定是那栋红色的,大得莫名其妙,经过那么多年的风吹雨打,萧条不堪的楼。
最后放一张这栋楼刚刚建造好时的样子,献给我熟悉又陌生的莘庄镇。

9/4/20,1:20,写于麦迪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