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人是如何标记文字的
假名是日语入门学习之初的第一知识点,日语文字的组成部分,是利用汉字的特征而引申的,用这种简化的字来代表一个发音,下面同学们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古代日本人是如何标记文字的。
首先,这个问题要分两个部分来讲,其一是古代日语的表记,其二是日语对汉字的训读。
一、古代日语的表记
从表记方式来说,有万叶假名,乎古止点两个体系。其中万叶假名是纯表音的表记法,乎古止点是依附于汉字的辅助表记法。
- 为什么万叶假名排在最前面,是因为万叶假名在遣隋使之前,也就是中国文化大量输入以前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万叶假名以是一种以汉字为字母的表音文字。
万叶假名在教育程度较低的宫廷女官的书信中广泛使用,书写逐渐潦草,形成一种称草假名的中间形态,最终草假名演变为平假名。值得注意的是,平假名和草假名在古代一度是并用的,日本的书法家固定了草假名的形态和书写规范,这使得草假名在中世乃至近世的贵族阶层广泛使用。
2.遣隋使以后,大量文书来往使得纯汉字的表记方式在正式文本记录中成为主流。由于纯汉字的表记方式与日语在语序读音上皆不对应,因此在奈良时代逐渐发展出了乎古止点。乎古止点的作用是在纯汉字文本中添加表示阅读顺序和补充助词连词等的符号,以此帮助阅读和朗读。这种依附于纯汉字文本的表记补充在不断发展后,形成称为返り点的辅助表记形式。

乎古止点在发展中,用于补充助词连词的表音符号简化为部首,最终形成了片假名。也就是说,在古代片假名的使用最初是在乎古止点体系或注解中使用的。
现在返り点在日版中文古籍中仍广泛应用。
3.随着时代推移,日常书写习惯逐渐成为假名(草,平,片)与汉字混合,语序为日语语序,表意表音相结合的表记方式。
二、日语对汉字的训读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汉字到底什么念的问题。打个比方,英语的“Fish”是应该读“费什”还是读“鱼”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和现在的日语训读是一样的。不同的汉字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训法。人家说的肯定是日语不是汉语。
万叶假名的名称来源于《万叶集》,但实际使用远早于此,在遣隋使以前就广泛用于日文名称的表记。
米娜桑,今天为大家带来在线学日语之为什么日语中的小偷叫做“泥棒”呢?
日语里小偷的说法有很多,比如【盗人(ぬすびと)】、【盗賊(とうぞく)】、【物取り(ものとり)】、【万引き(まんびき)】等等。
但是我们最熟悉的还是【泥棒(どろぼう)】,那么童鞋们有没有想过小偷会和“泥”与“棒”有什么关系呢?
その昔、泥棒という字は、”押収棒”と書き、「オシトリボウ」と呼んでいました。それが略して「トリボウ」となったのです。
在古代,“泥棒”实际上是写作“押収棒“的,读作「オシトリボウ」。后省略变成了「トリボウ」。
また別の説によれば、泥棒は、犯行中に顔を見られないように、顔を隠す方法をあれこれ考えて“泥“を塗ることを思い付きました。
还有一种说法是小偷在偷盗过程中为了不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容貌,想到了用泥巴涂脸,遮盖容貌的方法。
今でこそ、顔にパンティストッキングをかぶったり、少し前では手ぬぐいや唐草もようの風呂敷をかぶったりしていましたが、まだ何もなかったと遠い昔のこと、顔に泥を塗って、夜に犯行に及ぶと、まこと姿形が見破られない完璧な泥棒スタイルだったとか。
即便是在现在,也有人用长筒袜套在头上。在之前也有用方巾或者藤蔓花纹的方巾(用来包东西的包袱皮)裹在脸上遮蔽容貌的方法。在古代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用泥巴涂脸,在晚上进行偷盗,简直就是遮挡自己容颜、进行偷盗的完美装扮!
次に、”棒“はどうしてかというと、もうお分かりですね。万が一に備えて、その辺りの“棒“を手にしたのです。まさしく“泥”を塗って、“棒”を持つ…そのものが泥棒の意味だったらしいのです。
那么「泥棒」中的“棒”代表什么呢?小偷为了预防万一,会在身边备上一根棒子。也就是说日本古代小偷的形象应该是脸上涂泥,手中持棒的“泥棒”形象吧~
希望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在线学日语之为什么日语中的小偷叫做【泥棒】”能为大家的日语学习带来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