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及其外在表现
现代人抵御热情,防控主动,几乎成了一项心理上的基本防卫。怎样在不敞开心扉的前提下散发真诚,举止自然得体,是一道难题。
从小我就讨厌关于礼貌的一切行为典范,它代表着无谓的要求,强迫又虚伪。我也不懂为什么同龄人嘴里能脱口而出的称谓和语气,竟让我如此难以启齿。现在回想那种感觉,我明白了,恰是那些无数次被扼杀在我齿缝间的招呼,成了真诚的明证,而我麻木的舌头,像内心忠诚的卫兵,守护我真实的想法——我不想和不熟的人说话,不想打招呼。我希望自己被完全隔绝在外。彻底忽视我的存在吧,我不在乎。现在的我不在乎,当时的我可能更盼望时间快点过去。叫一声称谓不会有任何影响,还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如果再配上甜甜的声音欢快的语调和一个笑容,那你在当下就是一个公认争气且讨喜的好孩子。但我却觉得背叛了自己,也同时松了一口气。它就是这么累的一件事啊,像一只鹦鹉被突击口语测验,浑身羽毛战战兢兢。
那时的我理解不了礼貌的意义,还未感受到有礼的魅力,我将它视为说谎,奉承,大人之间虚伪的惺惺作态。不同于现在的我,欣赏被礼教浸润的人显露在举手投足间的修养,这和真诚不相违背,这是一个人面对世界的选择性姿态,最重要在于它的稀缺更加说明它的难度,适配性上的挑剔,形成所需的条件和运气。它比许多品德持久耐用,它本身就是种印象的保养品和润滑剂。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