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心得
偶然整理电脑文件时,才发现去年三下乡的心得,如今又看了几遍仍是感触良深,心里似乎总有什么东西落在了那里······
2019年7月20日,这是我们来到新科村的第八天了。今天有点不一样。消失已久的片刻宁静似乎被还给了清晨,耀眼的晨光却也因大家心情的低落而变得黯淡无光了。原本的鸟语鸡鸣,小朋友的嬉戏打闹,欢声笑语却被行李箱轱轮转动所发出的声响取代。重回的宁静代替我们向这里说了一声再见,新科再见!
初识——相会
初来乍到,请多指教!依稀记得我们于2019年7月13日初来新科的模样,大包小包,穿着统一的白色T恤,从长沙到湘西,翻山越岭,脸上挂满了长途奔波的疲倦,但是内心却满富激情,像极了一颗从远方飘过来的蒲公英种子,急待在这里生根发芽。
初来新科,这里漫山遍野,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绿色;这里空气清新,时不时吹来阵阵凉风,吹走夏日的燥热;这里娴静安逸,人们生活幸福和谐。清晨的这里有鸟语花香,傍晚的这里有夕阳晚霞,夜晚的这里有蛙叫蝉鸣,以及浩瀚星空;这里绝大程度上保留了自然的所拥有的特性。如果单从自然美景来看的话,这里绝对算的上文人笔下的诗,画家画笔下的画,人们也绝对不会联想到这里竟然还是贫困的地区。
当我们下了大巴车来到我们将要居住的小学时,热心的村干部们也早已备好饭菜,来犒劳我们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菜品的丰盛与他们贫困的身份显得格格不入,足以见识他们的热情好客。
三下乡——支教篇
支教,顾名思义,就是讲课,只不过对象变了,讲课的老师是我们这群没有一点教学经验的大学生,而听课的学生是那群习惯了在屋外游玩的小朋友。别看他们年龄小,玩起来时“力气”却一点也不小。
三下乡支教,让我见识到了怎样才叫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活在世上二十载,听惯了多多少少的人们在抱怨自己有时候为什么老是提不起劲来,羡慕小朋友的精力旺盛,不知疲倦。而今天我才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精力充沛。闻鸡起舞的典故起源于乡村,说的是古人听到公鸡的叫声 ,便在清晨醒来练习自己的剑术。而如今叫醒我们的不是鸡鸣,而是小孩子的嬉闹欢笑声。每每到达七八点的时候,我们所居住的小学校园,便开始陆陆续续的有小朋友来光临。他们或成群结伴,或独自前往,但是脸上却总是充满着纯真的笑容,见到我们满心欢喜,虽一开始接触时会有点害羞,不太爱说话,但是慢慢接触后才打开了话匣子,说这说那,跑这跑那,好奇这也好奇那,对所有的东西都保持着好奇,活像一本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满世界的寻找答案。午休时光在我们看来是十分惬意的,给自己奔劳了一上午的疲惫身躯充充电,但是在小朋友那里却并不需要,午饭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他们身体里似乎有使不完的劲,不午休,不吃饭,却玩的不亦乐乎,不知疲倦。清晨,晌午,傍晚如出一辙,日日如此,好生羡慕!
三下乡支教,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信息时代?当我们还以为手机,平板电脑里的游戏只是城里孩子的玩具时,这里的孩子却也熟知一二,并且能说会道;当我们还以为城里的孩子才知道的各类明星时,这里的孩子却也不生疏,并且还大谈自己所爱的明星;当我们还以为只有城里孩子才知道的热搜趣事时,这里的孩子也略知一二;这里的孩子似乎与城里的孩子没什么不一样,有的话也只是这里的孩子玩的更自在更开心吧!信息技术的发展打通了各个小世界的大门,织就了一张巨大的蛛网,把世界连在了一起,拉近了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共享信息,打开了山的眼睛,让它们看见了大海的一望无际,也看见自己渺小如尘,其中的好坏也只有山知道……
三下乡支教,让我重回了我的童年,我的小学校园时代。记得支教中有一节英语课,那日我无事,便站在教室的后门旁听老师讲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连串英文单词,让同学们抄写下来,记住每个单词的意思和发音。隐约看见一个同学拿了一张小纸条,认真的抄写了下来,也认真的在单词旁边写下了中文拼音标注的英文发音。这一幕好似那时年少的我们。想起那时候,我们小学三年级初次接触英语时,书本上写满了汉字的拼音所标注的英文发音,密密麻麻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把书本翻译的一遍呢。想起了那年那时那刻的那个我们,也是这样小手端端正正的放在课桌上,认真的跟着老师一遍一遍的发音,一次一次的抄写,都是这样永不知疲惫的满校园奔跑,嬉闹;都是这样那么惧怕老师;都是这样那么的开怀大笑;都是这样的无忧无虑;都是这样的单纯善良!
三下乡——调研篇
2019年7月13日,历经七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新科村。新科村处在大山深处,对于这里我们也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想象,但是我们的认识和想象却与这里大相径庭。
或许是我们待在书籍,校园里太久了吧,远不知如今的时代所发生的变化,远不了解如今中国乡村的情况,原本预想的泥巴路,我们可能要走石子路,甚至徒步上山,都没有,我们的大巴载着我们直接到达了新科村小学校园;原本预想的应是一大片茅草屋,泥砖堆砌的房子,木板屋,这里似乎也并没有如我所想,有的人家早已建好了瓷片装饰的红砖房,颇具现代感,但是有的却依然是木板房,原本只躺在书本和新闻中的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现在看来是那么的真实和具体,它就这么真实的出现在一个乡村里,甚至还是邻居之间……
依稀记得我们第一次集体深入去了解村里面貌时,所看见的一位老奶奶,她见我们从远处走来,便立即放下了手中的活,面带慈祥的笑容,向我们招了招手,直到我们远去。通过走访调查,深入基层,我们才发现华丽的外表下,总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事实。远看具有现代感的屋舍,走进才发现里面空荡荡的,楼房建的很高,楼里却更显的空旷,家徒四壁之感油然而生。据村长姐姐的介绍,村里的年轻劳动力或者去外省打工,或者去了县城揽活,抑或是在合作社、田地里劳作,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多都是老人和孩子,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这样看来我似乎才明白小朋友们为什么不愿意回家了,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偌大村子,在白天却见不到几个我们这代人的身影。
越走近乡村 ,才会越贴近真实情况。以往的这里确实是泥巴路,木板房,甚至称不上木板房吧,那是藤条编织的围墙,现在也依然有这样的房子,并且就真实的立在红砖房的旁边,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如今的这里也因国家政策的实行,和自身的发展,泥泞路变成了柏油路,极具苗族特色的藤条房也变成了红砖绿瓦,这里的一切在变好,贫困也在慢慢褪去,我想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完完整整的摘除贫困的帽子吧,回去之后我也依然会关注这个地方,关注这里的情况。
三下乡——后勤篇
影响一个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后勤保障了。既然如此谈到三下乡又怎么能不说说我们的后勤保障呢!
在这八天的三下乡里,我们分了五个小组,轮流负责一天的后勤保障——做饭。刚到这里的第一天由于我们没有火源,因此第一天的早餐只能用前一天的面包来充饥。后来 随着物资的完善,我们便开始展示自己的身手,敢问谁是神厨小当家,掌勺做菜一品便知。我们小组集聚祖国四方人才,有河北的,有山东的,由东北辽宁的,更多的湖南本地的;厨艺也参差不齐,有小白,也有曾经做过但是几年没烧饭的,何况我们现在还是烧柴火做大锅饭呢!不过现如今的网络知识爆炸时代,一切小白都可变身为专业。
做饭做的是开心,吃饭吃的是乐趣。后勤趣事可谓欢乐多多,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再会——新科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围城》
2019年7月13日,我们踏上前往湘西的大巴车的时刻仿佛就在昨日。而现在却已是8月1日了。13日启程,20日归途,我们在湘西度过了整整一个星期,说长确实不长,一个星期而已,但是这一个星期的经历却是漫长的,它所给与我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人总应该需要一场远足,才会知道世界的宏大,以及自己的渺小,那样人才会放平自己的心态,端好一碗水,笑对人生百态。
再会,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