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masak
最近学校假期,我在家里每天进厨房下厨,尝试做不同的菜式。某一天早上,我在书本上发现了做可乐饼的食谱,便马上进厨房准备食材。妈妈见了便说:“又再玩masak了。”咦?这句话听起来怎么那么熟悉?仔细一想,才想起小时候的我们常常说“玩masak”啊! “masak”是马来语“煮”的意思,小时候不知道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和妹妹玩玩具就说是“玩masak”。“玩masak”的另一个意思是玩扮家家酒,也就是小孩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在网上查资料发现,原来在中国称为“过家家”,台湾和香港则分别称作“扮家家酒”和“扮煮饭仔”。 小时候,经常和妹妹在屋外玩耍,其中一个游戏就是玩扮家家酒。有一阵子,不知是谁给了我们家很多二手餐具,于是我和妹妹便开始“经营餐厅”。那时候挺忙碌的,因为我们得想办法找食材,准备各种餐点“招待客人”。幸好,大自然里有很多材料,我们便发挥创意,自制nasi lemak(椰浆饭)、糕饼和饮料。从橡胶树上摘下几片较大的叶子,然后将沙子包裹在里头,就是我们的椰浆饭;用陶瓷小茶杯当模具,装满湿沙子后用力挤压使沙子定形,再快速有力地倒出沙子,这时散沙已变成小茶杯形的沙团,在上面摆放一颗红色种子,就成了杯子蛋糕啦!此外,我们的“餐厅”还有好几种饮料:将紫红色的九重葛捣烂加水,就是air sirap(玫瑰糖浆水)或西瓜汁;把九重葛换成绿色叶子,就是小麦草汁;将一点泥土泡在水里搅拌均匀,那就是milo饮料了。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当时我们的“餐厅”充满着马来风味呢! 除了“经营餐厅”,我还“卖蔬菜”。以前爸爸除了卖牛奶,还会卖一些家里种植的蔬菜。早上爸妈在割菜的时候,我便在一旁模仿他们,把野草当作蔬菜,认真地将不同的野草分类并堆成一束一束的,自得其乐。小学时,我也在学校和几位同学一起玩“医生与病人”的角色扮演游戏。我们把用剩的簿子空白页当作是病人的病历单,记录每个“病人”的病症。记得那时候是年尾,学校就快要放长假了,所以游戏结束后我们还说好要把所有那一年剩下的簿子空白页都储存好,以作为第二年的“病历单”。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中学”便能让孩子通过游戏快乐地学习与探索。而玩扮家家酒能让孩子学会与人互动,发展社交能力,还能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行管令未实施之前,有几次我观察我班的孩子玩扮家家酒时,发现他们有的会抢别人的玩具,有的会礼让,有的很有主见,有的不知怎么玩,还有的很会善后收拾,记得东西本来摆放的位置。所以在玩的过程中,孩子有许多能力都可以慢慢地培养起来,包括手指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主能力,还能学会沟通、分类、观察、记忆等等。 或许有些人认为,扮家家酒是女孩的游戏,而玩扮家家酒的男孩还被嘲笑说是女孩。但是根据网上资料显示,让男孩多接触角色扮演的游戏,能增加他们练习换位思考的机会,对同理心与情绪发展都有所帮助。资料上还说,在观察男孩与女孩的情绪发展上,发现女孩的发展普遍比男孩快两年,因此推测这应该与女孩玩扮家家酒的经验较多有关。而我猜想,多数男生一般都不太贴心,这是否也与少玩扮家家酒有关系(偷笑)? 另外,我想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也能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兴趣或许会变成他或她的特长,这样以来还能增加自信心。说不定,将来在生活上还能让他或她发挥所长,甚至是对社会有所贡献呢! 小时候的我和妹妹一起“玩masak”,如今“玩”进厨房了!虽然我们学会下厨没有对社会起到什么作用,但对于家庭我们算是有贡献啦(大笑)!
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文思墨客gh_6cc2bdd10eb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