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母亲自私的一面,却要为此感到愧疚
作者:芒来小姐
来源: 三点一弯钩(sandianyiwangou)

昨天,我们讲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点此查看),今天我们来说说母亲。
这几天追了一部电视剧《以家人之名》。
宋威龙在剧里饰演了一个被母亲抛弃的孩子凌霄。
凌霄年幼时,母亲沉迷打麻将,年幼的妹妹吃核桃不小心,核桃进了气管,窒息身亡。
母亲接受不了女儿离世的事实,于是她把所有过错归咎在儿子凌霄身上。

女儿离世的阴影缠身,母亲的怨气越来越大,一次争吵中,凌霄的父亲打了她一巴掌,一气之下,她收拾行李一走了之。
幼小的凌霄和小伙伴,眼睁睁看着母亲头也不回地离开。
小伙伴问她:你不要凌霄了吗?
她背对着凌霄,麻木而决然地说:不要了,给你了。
这一走就是7年。7年后,陈婷嫁给了新加坡富商,生了一个女儿,她找到凌霄父亲大谈育儿理念,说“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凌霄父亲火冒三丈,揭穿了她伪善的嘴脸:
当年你不负责任一走了之,留下凌霄孤苦伶仃地长大,难道凌霄不是你孩子,不需要陪伴吗?我拜托你别再出现在他眼前了!
她尖锐地反驳,认为自己离开也是迫不得已,要不是凌霄父亲对她不好,她哪儿能走呢?但当她找到凌霄,想要弥补这些年拖欠的责任时,凌霄用同样一番话,毫不留情的拒绝了她。
“当年你不要我,现在我也不需要你。”
长大成人的凌霄决然地转头离开,就像陈婷当年丢下他一样。
回到家后,重逢母亲的复杂心情让他彻夜难眠。

父亲知道他很痛苦,除了心疼也没有任何办法。
因为他知道,凌霄嘴上决绝,心里依然希望母亲回来。
可自私的母亲根本没有考虑到这点,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如同割了凌霄心口一刀,又在他伤口上撒盐。
我妈看到这段,叹息说:“当妈哪有不爱孩子的,都是有难处。”
我反问她:“如果我离家出走,7年后才回家,你会觉得我很爱母亲吗?”
我妈说:“我会心疼你这些年受的苦,又觉得你没良心,我养了个白眼狼。”
孩子自私,母亲会爱恨交织;母亲自私,孩子情绪当然也很复杂。
爱是相互的,如果不能从母亲身上得到充足的爱,自然会产生恨。

微博上有人发起了投票:
如果你是凌霄,你会原谅妈妈吗?
将近20万人选择“不原谅”,认为母亲的离开已经造成了一辈子的阴影。

选择原谅,不但会让这阴影更加沉重,还会让孩子终身活在“渴求母爱”的幻想里。
得不到,又甩不掉;一边想靠近,一边拼命逃。
比起单一的恨或者爱,这种爱而不能,恨而不得的情感更加磨人。
她让孩子不敢信任这个世界,不明白什么是“无条件的爱”,不懂得怎样爱自己的子女和伴侣。
这不是因为母亲自私,逼得孩子成为一个偏执的人,而是面对母亲离开,孩子只能选择偏执,将爱意割裂出去,徒留一场恨。

《以家人之名》中,比陈婷更过分的是贺子秋的母亲,她向男友借了一大笔钱,借故家里有事,一去不回,逼男友收养他年幼的儿子。

长大成人后,贺子秋走在街上,看见和母亲相似的女人,忍不住尾随了很久,却又没有勇气开口叫她。直到看见女人转过身,并不是母亲,才失望的离开。
他不想让别人发现他思念母亲,小伙伴问他怎么了,他说,错认成一个熟悉的姐姐了。
表面的逞强,难以掩饰心底的落寞。
虽然嘴上说不需要母亲,实际上,他比谁都渴望母亲回到自己身边,哭着向自己忏悔曾经的不负责任。

知乎上有个问题:母亲自私怎么办?
有网友讲了自己的故事:
“我妈总喜欢骂我,无论大事小事,只要出错都是我的错,尤其是对着外人,她特别喜欢把所有的锅都甩在我身上。
摔一跤磕破了膝盖,是我自己不小心;压力大考试发挥失常,是我自己不争气;亲戚说我长着单眼皮,她也会补一句都是我自己没长好。
我总以为,她就是嘴巴损,心还是好的,不然也不会幸幸苦苦把我养这么大。
工作后,我只留下一些生活费,工资全部上缴,一年到头没存下一分钱。
有一次,她割盲肠要手术费,我实在凑不出,就坦白说自己没有存款,这两年挣的钱都给她了,应该够用啊。
结果她大骂我自私,要我去借钱。我才发现这两年我寄给她的钱,她全都花了,一分都没有帮我存过。
后来我嫁了人,她总是怂恿我问我婆家要钱,每个月都要问我有多少存款,老公发了多少工资,然后变着法子找我要钱。
一会儿说帮我管钱,一会儿说表弟要买房需要钱,我强忍不适,用各种理由搪塞她。
我以为,她只是穷怕了,需要把钱捏在手里,才会有安全感,心里还是想着我的。
连着两个月没有给她钱后,她大晚上到我家来敲门,对街坊邻居说我有多不孝,在地上耍泼打滚,说要让所有人来看我丑恶的嘴脸,还要求我老公当众承诺以后每年都给她十万。
我看着母亲,像看着一个陌生人。我始终不相信这是我妈,是生我养我的那个妈,她像一头嗜血的怪兽,要把我所有的血液都榨干。
那次之后,我逐渐认清了母亲,她用最小的投资把我养大,却渴望收到最大的回报。
我怀有的亲情点滴,母爱回馈,都成了她理所当然压榨我的理由。”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写道:
母亲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会随着我们一同成长。
有些家庭里,母亲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等品性;
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和负罪感等阴影。
荣格认为,阴影是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有时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对母亲到底有多少恨,多少爱。
但子女会不自觉地为母亲的自私自责,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得不到母亲充足的爱。

这种讨好没有让子女感到轻松,反而导致母子关系界限模糊。
投向母亲的恨,变成了愧疚感;
不能投向母亲的恨,变成了自我厌恶。

这世上最不公平的事莫过于:
我看见了母亲坏的一面,却要对此感到愧疚。
克莱因认为,每个人心里有两个妈妈:好妈妈,坏妈妈。
我们喜欢好妈妈,希望坏妈妈消失,但好坏都是一体的,当我们意识到这点,我们会为“希望妈妈消失”这个想法良心不安。
妈妈的“坏”让孩子难以承受,为了保护自我不崩溃,孩子将好坏分裂开来:妈妈是好的,坏妈妈是不存在的。
如果妈妈坏的部分更多,好的部分又迟迟不来,孩子会和想象出来的母亲互动。
所以,一对“自私的母亲”,往往会生出一个很“无私”的孩子。
他们心里有一个幻想出来“无私的母亲”,他们只愿意爱这样的母亲,一旦意识到幻想不是现实,现实的母亲问题重重,他们便会感到难以接受。
于是,对母亲的恨意分出来一部分,投射给自己,变成了对自己的恨意。
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的一位来访者说:
我总幻想有一天,母亲会主动与我沟通,并对我说: “我们觉得你很棒,我们爱你的一切。” 即使我知道继父虐待儿童,即使我知道母亲曾选择相信他而不是保护我……倒像是我需要求得他们的原谅一样。”

如果自私的母亲引起了我们的自我厌恶,我们或许会对自己做出这样的评价:
我没法相信任何人;我不值得被人关心;我永远都不可能成功。
这种想法产生一次,两次,无数次……我们越是期望,越是失望;越是渴望爱,越是得到恨。
我们无法认可自己身上坏的部分,除非,母亲愿意改变,成为我们希望的“好妈妈”,用我们想象中的方式来爱我们。
否则,当我们带着这种扭曲的愿望进入亲密关系,我们难以接受的坏的部分,会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一环扣一环代代相传下去。

谈到自己自私的母亲,我身边的朋友曾说:
“我对她没有爱,只有责任;除了她生病的时候,我不想再和她多见一次面;我不会恨她,但我也无法原谅她。”
他们已经年过三十,有家有子,知道为人父母的艰辛,可依然无法摆脱母亲自私的阴影。
的确,要求一个怨恨母亲的孩子,去完全正视母亲伟大的一面,就像要求一辆撞坏的车恢复如新。
那些母子关系经年累月流传下来的伤害,不可能一夜之间消失。

可也要正视母亲身上的伤害,理解她对你的自私,源自她也有一对自私的父母,自私或许是她唯一熟悉的,和孩子相处的方式。
这份正视和理解,虽然无法让你消除创伤,但也许能帮你客观地认识到:
母亲给我的伤害比爱更多;她这辈子都无法改变;我对此很失望,但也没有特别失望,因为我可能也改不了。 尽管如此,我和母亲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她的坏不属于我; 而且我已经长大,有足够的力量来接纳自己身上坏的部分,不必再和她牵扯在一起。

儿时从母亲身上分裂出来的恨意,是一种防止自我崩塌的原始自我保护机制。
随着心智成熟,保护机制也应该更新换代,我们可以用比“分裂”更好的方式,来重建自我内心的健康心理边界。
自我疗愈图书《身体从未忘记》提出,为了接纳自己,我们必须意识到,现在的“真实”和过去的“真实”是不同的。
我们棘手的问题,一部分属于现在,一部分属于过去,还有一部分属于他人强加。
我们关注的重点,是现在的问题。

这需要我们认识到个人责任的局限性,我们没法改变父母,也没法全盘接纳父母。
那就培养个人的强项,让心智成熟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和父母和谐相处的方式。
- 有的人选择就事论事 感情上分门别类,父母为自己付出多少,自己就回馈多少,心里有杆秤,避免无止境掏空;
- 有的人选择开诚布公 坦诚地和父母沟通,告诉他们自己无法原谅那些伤害,但也不至于仇恨父母,希望父母不要对自己寄予太多期望;
- 还有人选择支持父母: 培养更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更健康的家庭,通过自己蜕变成更好的人,来引导父母逐渐改变。
随着心智成熟,我们会找到比“恨”更轻松的方式,那或许不会改变我们的过去,但能改变我们的未来。
不再活在过去阴影里的未来,是好是坏,都充满无限可能。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