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工之《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8讲》
教育,一直是这两年最受关注、也最能唤起焦虑的一个话题,衍生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下三代……

知识门类和专业分工边界越来越模糊,对人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变化。而教育也迎来了最大的挑战——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为本,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拥有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核心素养。
教育的基本思考框架是由组织、空间、教育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组成,教育变革也从来不是一次事件,而是七个要素在教育本质“人之为人”的轨道上协同进化的过程,最终教育在应对未来各种挑战中完成自身的转型。

要素一:组织——学校正在“变小”
小微学校人数规模在15-100人左右,学生少,师生之间的接触时间、交流频次、了解程度都有所提升,但也存在课程不够丰富、缺乏选择性的缺点。要激发学习主动性,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规模大小虽然重要,但本质上却是组织结构的变革。
要素二:空间——教室正在“消失”
三个层次的学习空间的改变:从传统教室到学科教室;对公共空间的改造;以公共空间为主的学习社区。
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进一步体现。我们日常使用的知识,20%来自课堂的正式学习,80%可迁移的知识来自非正式学习,提供大量的公共空间可以使非正式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要素三:教育者——教师职业转向情绪劳动
教师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于他们正在从知识传授者变为情绪劳动者,他们要关注学生情绪表现,深入了解学生内心想什么,并给予及时反馈。作为情绪劳动者的教师需要设计情绪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反馈学习过程与评估学习结果。
要素四、五: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标准答案到解决方案,从专业导向到能力为本
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说到底就是学什么和怎么学。
基础教育,就是从为追求标准答案的被动学习走向为形成解决方案而展开的主动学习,比如从学科内以任务为纽带的学习和跨学科以项目为纽带的学习这两方类,学生在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和品格的锻炼,并且还学会了自我评估,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目前的学习进程离目标到底有多远。
高等教育,全球大学正在从专业导向走向能力为本,也就是说从以前的领域划分转变为以挑战为中心,比如密涅瓦大学把世界作为学习资源,用沉浸式环境、结构化方法、先进的学习支持系统和主动学习的科学模式,重构了大学;斯坦福大学面向未来制定了《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有四个特征:开环大学、轴翻转、自定义学习节奏和带着使命学习。
要素六、七:评价体系和教育目标——评价更迭,目标落地
社会评价体系在更迭——学历贬值,能力增值。今天的社会越来越需要问题解决者和终身学习者。
虽然世界各国的教育目标都已经从传授知识转向培育核心素养,但让这个目标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复杂工程。
最终:回到人之为人的特性
让每个人经过教育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自己的核心素养,具备适应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是教育应对未来挑战的唯一道路。人之为人的最大优势就是综合解决问题的智慧、运用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去实现创新、能够有效沟通、辨识与管理情绪的能力,还有爱与情感。
如果你是一位身处焦虑中的家长,不妨问问自己:你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是否与国家、学校一致,你的家庭是否是一个学习型的小组织,家里的空间有没有支持到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你有没有为孩子创造过更加丰富的课外学习经历而不只是补课,你自己是不是一个最好的情绪劳动者。最后,你是用分数这一把尺子来评价孩子,还是发现了他身上的各种潜能与优势。
如果你是一个关心自己成长的人,你可以用长期主义的精神规划未来,而这个长期主义就是成为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