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胃王吃播”评析观点摘抄整理
————
①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大胃王”式吃播,为何被央视点名?
在报道中,有专家指出“大胃王”吃播秀是非常不好的苗头,这种自媒体的消费导向让人非常担忧,与全社会建立节约意识,减少食物浪费完全背道而驰。
吃播,即主播通过网络摄像头,以视频或直播的方式向网友展示其吃饭的过程,并以此获得打赏。 据了解,吃播一词,起源于韩国的网络真人秀节目“吃饭直播”,后传入中国。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兴起,2016年开始逐渐风靡国内网络。
通过相关人士统计发现,吃播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主要以四种形式呈现: 一是以量取胜,即所谓的“大胃王”系列; 二是以精巧取胜,即在制作美食、摆盘、吃饭等方面追求精致感; 三是以新取胜,即主播通过探店,安利店铺、美食来吸引受众; 四是以奇取胜,即通过吃各种新奇的食物,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像生吃“活章鱼”等。
随着2016年5月,主播“密子君”在B站上传自己的吃播视频《速食10桶火鸡面用时16分20秒》获得173.4万的点击量大火后,国内的吃播内容开始集中倾向“大胃王”式吃播。
今年5月,B站某UP主误发了一段自己的无剪辑吃播视频,其中UP主吃的煎饼,没嚼几口便吐了出来,后面的内容也都是如此。还有吃播博主在录制视频时,先是硬逼自己吃下大量食物,后又利用去卫生间或下播的时间强行催吐,将吃进去的食物吐掉。 “这是一种欺骗,也是一种浪费。”网友表示,这些“翻车”博主呈现的是畸形饮食文化和不健康的消费观,“假吃令人不齿,大量浪费粮食更不应该”。
事实上,“大胃王”式吃播除了传递畸形的饮食文化和铺张浪费的价值观外,还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问题。据了解,长期暴饮暴食、大量摄入油腻食物,容易导致高血脂,造成冠心病、脑梗塞、肝脏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猝死。
目前,在多个视频平台搜索“吃播”、“大胃王”等关键词,会出现“文明吃播,珍惜粮食”等提示。有网友发现,有些人气主播发布的吃播视频已经不再显示,某粉丝千万的吃播博主已将各平台作品清空。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8月13日在官微发布消息提示各会员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直播内容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关注以美食类为主要内容的直播,加强引导树立正确的饮食消费观,坚决禁止在直播中出现假吃、催吐、猎奇、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以及其他铺张浪费的直播行为。同时也提醒广大美食类主播,追求刺激,过度娱乐,博取眼球,舌尖浪费等行为不可取。推荐美食,分享快乐,适度适量方能行稳致远。
根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是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大型聚会浪费率更是高达38%。虽然粮食危机看起来是个很宏大的议题,但积少成多的道理却不复杂。
——
首先,浪费就是浪费。每一粒米、每一块肉背后,不仅有农民的劳动,还有大量的资源消耗。换句话说,你浪费的不只是钱,还是有限的资源。“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这点本该是常识。
其次,说农民会从浪费中获益也是想当然。供需逻辑链条总是跟CPI等因素搅在一起。食物大量浪费、粮食价格上涨,虽然短时间内看农民收入可能会上升,但食品价格上涨必定意味着各行各业的成本增加,社会平均购买力下降,农民作为收入较低的群体,受到的影响将更大。
无论从哪种角度看,浪费都不能创造财富,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通过浪费来实现。那些口口声声说“浪费粮食是给农民伯伯送钱”的说法,也别再自欺欺人了。
镜头前暴饮暴食、镜头外呕吐不止,这既是对自己身体的伤害,也是对观众的欺骗,更是对食物的极大浪费。相关主播吃的早已不是美食,而是流量和KPI。
————
② 界面文化
《重口味吃播:当进食成为一种奇观,观看者究竟在沉迷什么?》(原载于Mashable,由“全媒派”编译)一文指出,人们热衷于观看其他人进食,尤其是量大到惊人的食物,甚至是有些奇怪和恶心的食物,与人们普遍存在的“良性自虐”(Benign Masochism)心理息息相关。 提出“良性自虐”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Paul Rozin发现,当人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之中,经历一些可怕或不愉快的事情实际上是一种享受。观看他人“不喝水吃完30个汉堡”“清空1314根串串”“吞吃巨型海鲜”,与玩过山车或看恐怖电影一样,都能让肾上腺素激增,但不会对生命造成伤害。另一方面,这些或“走量”或猎奇的吃播也像一种“生存测试”,让观众迫切地想知道在不被伤害的前提下,人的极限在哪里。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创作者们在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中,也不得不开启更高的赌注和更离奇的挑战。
“知著网”的一篇评论文章认为,从吸引力的角度来看,消化过载美食是一个费时的过程,而结果导向的视频也同时将围观者的关注点拉长,有头有尾便成为“大胃王们”深谙的吸引力法则。在这一过程中,吃播的陪伴属性有所式微,“大胃王们”更在意的是如何收割更多注意力。但需要指出的是,吃播一开始就是靠打赏回馈作为源动力的。经济资本驱动下的“大胃王们”一开始还是获利者的角色,但随着步子越跨越大,免不了和受众一起成为直播领域里的“数字劳工”。在超出身体承受限度后,假吃、催吐自然成为了部分“大胃王”规避吃撑风险、防止利益链中断的选择。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目前国内各平台吃播主的收入已经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头部主播可以月入百万,而小主播的月薪却可能低至三千元,出现身体健康问题还要自己倒贴钱。有些主播因此提出辞职,却被公司索赔上百万。这种畸形的行业盈利模式不仅长期消耗着大量不必要摄入的饮食,也消耗着主播的身体健康。
从长远来看,仅仅靠吃得多、吃得怪并不足以打造一个成功的吃播IP。正如公众号“蓝鲸浑水”的作者王诗博所言,门槛低,主播素质良莠不齐,内容单一、同质化严重是当下吃播行业的主要问题。大胃王吃播的泛滥正说明,改良吃播的内容形式是大势所趋。作者认为,随着短视频领域越来越多元化、细分化,吃播也要学会赶上时代潮流,转变“自伤性质”的内容形式,与当代人追求的健康理念相协调,才会有更多的粉丝。
公众号“娱乐资本论”撰文表示,病态的大胃王吃播的确需要管控,但简单粗暴的“一刀切”不应是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毕竟,吃播行业中还有新的传播美食的方式以及巨大的商业价值值得去挖掘。作者注意到,目前许多头部主播已经开始探索多元化的内容路线,拓展自己的商业模式。譬如,今年年初,密子君就与某品牌合作了一场美食类型的带货。除了直播带货以外,吃播主们在短视频广告、品牌合作推广以及餐厅打卡试吃等方面也均有尝试。作者认为,平台需要做的,是管控通过催吐、或摆拍后大量扔掉食物的极端行为。但若为了便捷或是规避风险而将浪费的标准大大提高,导致大量美食达人被封杀,或大幅度调整作品风格,那么对于一系列的商业合作、产业发展都将造成巨大的影响。
————
③ 知著网
吃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89年,日本一档大胃王竞技类综艺节目《元祖!大食い王決定戦》将“他人吃饭”推到台前。
——
大胃王吃播并不是完全负面的存在,甚至在诞生初期,它有着较为重要的【预防和引导功能】——减肥路上的“负重者”拿它当云午/晚餐,看到大胃王吃饱了就相当于自己满足了口腹之欲;也有吃播粉丝靠大胃王的食物消灭战获得心理满足,对方吃干抹净的是美食,自己有所消化的是积压的压力。
在这个过程中,大胃王和吃播粉丝之间结成了一个弱连接的数字部落:吃饭与观看,穿透屏幕形成了“云共食”,配合弹幕更营造了一种流水席般的参与感和在场感,且随来随走,无需遵守现实中餐桌的社交礼仪,又不会产生“我一个人吃饭”的孤独感,让粉丝们直呼甚好甚好。
吃播基于食品所组成的社群其实饱含一种情感依托,寻找“饭友”、缓解压力、遏制食欲,塑身者、下饭者……大家都有所收获,开心最重要。
这便是看似无意义的吃播最大的意义——它是被需要的。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使用人群的下沉,陪伴式的吃播无疑拥有广泛的潜在受众群,又因为吃饭这件事实在没有什么门槛可言,一时吃播市场爆炸。
——
在这个和经济利益挂钩的过程中,受众被用来衡量报酬和价值的多少,他们是商业资本逻辑中的一个个数字,但同时也是广告宣传话术的投放地和迎合对象,一个闭合的结构将大胃王吃播们夹在中间。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大胃王们的“恶性劳工体验”从何而来了。首先是最为明显的食物浪费,这也是大胃王们口碑翻车的主要原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3粮食被损耗和浪费,全球至少还有8.2亿人面临饥饿,这显然是一个不能以私人情况来评判的公共问题。
与此同时,呈现于媒介中的大胃王们却以制造噱头打捞注意力的逐利方式“名正言顺”地浪费食物,本质是将这一紧迫的公共问题圈地化,然后眼不见心不烦。从韩国到中国,不少大胃王们都采用镜头前吃,镜头后吐的方法加固自身的定位。
——
文学家苏轼曾在《与李公择书》中写过: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因为“吃常人所不能吃”而走红的大胃王们,不可能脱离人体基本的消化系统规律,催吐则成为了部分大胃王规避吃撑风险、利益链中断的选择。
进入这个行业的大胃王们迫于被淘汰的压力,只能不断挑战自己的饭量,试图维持吃播的生命力。其间的催吐和假吃,一面是破坏健康,一面是自毁招牌,最终还是一个消费自我的怪圈。
回想大胃王吃播发展至今,真正出圈的内容似乎还停留在追逐猎奇的层面,比如直喝2公斤猪油、豪吃各类冷门食材。且有别于其他的直播类别,大胃王吃播将身体也放入了展示台里,直接为自己添加了风险。
挨批的大胃王吃播,在一心向“钱”看的同时,或许也该睁大双眼,审慎思考脚踩的到底是康庄大道还是摇晃的独木桥。